/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苏东海“少数民族村”:伴着歌声一起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

2020-08-12 17:35:31

8月,秋老虎肆虐。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左庄村千栋鲜切花大棚里,花农们正忙着捆扎白菊。今年白菊行情格外好,现在一把白菊17元,一个大棚每天可采150把,收入2500多元,花农的脸上笑开了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优美的旋律,爽朗的笑声,不时从一栋楼房里传出。

楼房主人李走起身穿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山左口乡统战委员葛志慧带着村里10多位少数民族姐妹正在进行“夏日广场晚会文艺演出”前彩排,彩排需要个宽敞的地方,李走起主动邀请大家来她家一楼大客厅排练。

...

哈尼族媳妇李走起家的别墅

“嫁到这里20年,为村里的活动出份力,这是头一回。”李走起笑着说,“不是我小气,过去咱家的房子是危房,那厨房顶上还露着天,每天忙着种地,参加这些活动想都不敢想。”

2000年,李走起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戈奎乡嫁到左庄村。刚到婆家,因公公患病,家里欠下3万多元债务,丈夫薛昌飞长期在赣榆劳务,生活重担全压在她肩上。“那时候,家里只有4间破瓦房,一到雨天就漏雨,女儿写作业都找不到干的地方。”刚开始,李走起家仅有4亩地,全家年收入少得可怜,逢年过节,全靠村里和邻里接济,日子捉襟见肘,谈起这些,李走起还是忍不住哭出了声。

“一定要帮助李走起脱贫致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考虑到李走起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又要照顾患病的公公,2014年,村里联系江苏银行为她提供了4万元贴息贷款,帮助她新建了2栋温室大棚种植鲜切花。村里给李走起每棚补贴5000元,加上县民宗局补贴的1万元,减轻了她的经济负担,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也想种植鲜切花,但我没本钱,村里跟我说的时候我心里也打鼓。”李走起说,“结果村里、乡里、县里都给予关心支持,我就铆足劲干,只要种下去,肯定就有收获。有了合作社做后盾,我就只管往前冲。头一年,种花就赚了3万元。”尝到了甜头,李走起有了干劲,第二年她就建起了4间前平房。

李走起的丈夫也凭着能吃苦爱钻研的闯劲,成为车床技工,月收入7000元。2016年,李走起转租了两栋花卉大棚,去江苏湛蓝科技上班,月薪3000元。到2018年,李走起推到瓦房建起了宽12米,高两层半的新型别墅,在众多少数民族家庭中率先步入小康生活。

...

李走起学吉他

生活紧绷的弦松了,闲时也能和村里姐妹唱唱歌、跳跳舞。“儿媳妇在跳舞和唱歌的时候最开心了。”80岁的婆婆说起远嫁过来的李走起,乐得合不拢嘴。

这些少数民族媳妇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初陆陆续续嫁来左庄村的。左庄村的少数民族媳妇共有26名,分别来自哈尼族、白族、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蒙古族。这26名少数民族媳妇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村’,只要嫁来我们村,就是我们自己人,小康路上一户都不能掉队。”党支部书记赵海明语气坚定。

从2010年起,左庄村以“一户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全村一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目标,实行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每人包一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工作方式,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彝族媳妇杨学英会一手裁剪手艺,村里协调她到白石头服装厂上班,月收入3000元,现在家里建成了楼房第一层;哈尼族妇女李永车会健身理疗手艺,村里为她在乡驻地租赁2间门面房开起了理疗室,生意红红火火.........

...

李走起为婆婆梳头

“她们26个人,每人背景都不同,我们做的,就是让她们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赵海明介绍。现在,左庄村少数民族家庭没有一户属于低收入家庭,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的有2户,超3万元的有4户,超2万元的有10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