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吃穿成愁到经济强村 “不毛之地”老君堂的逆袭之路

2020-12-27 10:00:00

在连云港北云台沃壤山下、万金湖北岸,有一个叫老君堂村的村庄。这个昔日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小村子,60年间凭借村“两委”思想坚定、团结一心,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一步步盘活村级资源,探索物业经济,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物业化发展的新路径。2019年,连云区云山街道老君堂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49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3万元,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省创业型社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20强村等荣誉称号。

图片

1962年,连云区设置老君堂村。彼时村子的土地都是盐碱地,收成很少,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肚子。1978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老君堂村党员干部克服各种困难,相继创办了采石场、货场等村办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步鼓起来。

但命运就是如此难以捉摸。1994年,因云山街道实行“退二进三”,老君堂村部分土地被连云经济开发区征用,生活刚有起色的村民不断失去土地。村“两委”不得不重新规划老君堂的发展道路。村里一边鼓励失地农民到开发区企业上班的同时,一边开始尝试利用自己的土地发展三产,带领农民走出困境。

图片

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依托临近连云区中心位置的优势,村党支部决定在村主干道两旁划出土地给失地农民建门面房和菜场,低价出租给村民,既可以解决部分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村民买菜的难题。至此,老君堂村第一批门面房和个体户诞生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01年,江顺兵成为老君堂村的第四任书记。上任伊始,他提出要依托区位优势壮大村级实力,增加集体收入,实现富民强村。

图片

思路决定出路。在排淡河边的一片不毛之地上,占地80亩的老君堂村工业园拔地而起,让村集体的账上有了第一笔20多万元的厂房租赁收入。

回首老君堂村的发展历程,党建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村委会主任徐成军担任老君堂村第五任书记。鉴于发展之初的经验,老君堂村形成了“党企联系制”,村党委成为党联系村民的桥梁和纽带,村里还成立了党员志愿队,实现了“党建+创业”“党建+致富”的深度扩展。

2016年,核电路扩宽,老君堂村6000平米的综合楼门面房、1000平米的农贸市场被国家征收,村集体收入锐减100余万元。面对这种情况,村党委多次召开会议,果断决策,举全村之力一次性打包购置了8000平米的嘉泰门面房。

图片

正是抓住了机会,后来门面房价格涨起来,村里的集体资产也壮大起来。与此同时,村民就业创业的路子一下子打开了,有30多个村民当起了小老板,租赁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当年实现收入220万元。

2016年,老君堂村辖区内已经有5家居民小区,人口一下子增加了数千人。老君堂村党委果断决策,充分发挥“村管小区”的服务优势,选派几名优秀青年,学习物管知识,储备管理人才。

2017年,连云港市老君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接管嘉泰楼盘物业。当年,上交村集体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40人。

2020年,老君堂村成立了物业党支部,大力推进“红星物业”工程,落实“三有四联”制度,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物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目前,老君堂村资产累计过亿元,租赁年收入达350余万元,物业年收入达300余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

图片

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富裕了,民生大事也得提上日程。近年来,老君堂村党委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提高村民幸福指数。通过安装天然气管道,铺设下水道管网,修建健身广场,老君堂村实现了村庄道路的全循环,停车场、木廊道、小游园,村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不仅如此,老君堂还先后建成了村史馆、廉政文化长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60年间,老君堂村在前后五任书记的带领下,把握机遇、盘活资源,探索发展物业经济,在解决温饱、战胜贫穷、走向富裕的基础上,通过“党建+物业”的深度融合,创新走出了村集体经济物业化发展路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