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力量 连云港市海州区“双本”工程强本兴村正盎然
1月2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登连云港市海州区实施“双本工程”的经验做法。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双本工程”引大学生回村创业。
“一联四帮”提升本土大学生回本村工作能力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实施优秀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双本工程”,推动回村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乡村振兴。
从2018年初开始,海州区公开招聘有工作经历、有回乡意愿、有为民情怀的海州籍优秀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建立回村人才“一联四帮”机制,由1名镇班子领导干部结对联系1名回本村大学生,通过帮思想、帮理论、帮工作、帮业务,提升工作能力。成立“回本村大学生创业协会”,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对接金融机构、投资平台设立“农创贷”,聘请19名创业导师,打造17个创业实训基地,着力把他们培养成兴村富民的中坚力量。目前,有68名大学生在村创业,组成创业联盟9个,成立电商、种养殖协会6个,带动群众致富5100余人。注重考核管理,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退机制,每半年采取随机抽查、定期检查、专项调查、个别访谈“三查一访”等方式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落实薪酬待遇、拓宽晋升渠道的重要依据。
针对村干部队伍长期以来年龄老化、学历不高、视野不宽、后继乏人等问题,海州区在全市率先推行选拔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工作,2018至2020连续三年共选拔238名优秀本土大学生,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该工作先后被中组部《组工信息》《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日报》等专题刊发。
竞争性选拔,实现保质也保量立足“本籍本村”划定条件,突出乡缘乡情定向招贤,选拔对象为海州籍农村大学生,报考岗位须为本人所在村,且具有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40周岁以下。立足“有才有德”全程竞争,分8个环节逐步差额淘汰,考试既看理论水平也重实践能力,通过全方位考察,确保人岗相适。
立足“阅历潜力”择优录用,通过连续三年“饱和式”选拔,每村都有2-3名本土大学生任职,平均年龄28岁,中共党员占35.1%,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占32.5%,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占89.3%,有创业经历的占49.6%,有潜力、后劲足,有阅历、视野广。
全链条培养,促进成长更成才
区镇联动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研讨沙龙、组织专题例会等方式,教方法、鼓干劲,帮助理清思路。“一人一档”建立成长档案,着力培养有格局、有情怀村干部。
制定回本村任职大学生管理办法,明确20项职责,确保有职可履、有事可做、有章可循。建立奖惩进退机制,每半年采取“三查一访”等方式进行考核,让干得好的有位置、干不好的有压力、不称职的就淘汰。
结亲式帮扶,推进创业还带富搭建导师帮带平台,开展“拜名师、结名家、进名校”活动,全方位提升能力。搭建优惠政策平台,设立“农创贷”,为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争取最高20万元的低息创业贷款扶持。
搭建创业交流平台,成立创业协会及9个创业联盟,聘请19名创业导师结对指导,邀请农技专家讲课、现场指导,推动创新创业、致富带富,新增家庭农场32家,培育创业项目80余个,帮助完成土地流转2.2万亩。
通过三年选拔与培养,回村任职大学生已经成长成材成熟,成为乡村振兴实践的主力军。
融入农村,从“大学生”成长为“村干部”
立足自身岗位,积极履职作为,走村入户搞调研,研究政策理思路,承担起村里大部分日常事务,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方式更亲切,现代办公设备不再闲置,村“两委”工作更加规范、群众更加满意、基层组织活力更加彰显。
履职尽责,从“参与者”锤炼成“推动者”
回应乡村振兴号召,组建“留守儿童之家”15个,开设暑期少儿公益阅读站60余个,农村务工子女有了免费“辅导班”。开展“送学”活动300余次、民俗文化活动120余场,推动乡风淳化。组成创业联盟9个,成立电商协会、种植养殖协会6个,有创业项目村干部比例提高了10.9%。
实现目标,从“接班人”推选成“当家人”
三年来,回村任职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永久牌”村官队伍,正在进行的村(社区)“两委”换届中,他们得到镇村党组织、党员群众的充分认可,经选举,有3人当选村党组织书记并实现“一肩挑”,103人当选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98人当选村(居)委会委员,全区村干部平均年龄较上一届年轻7.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升14.7%,优化了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