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连云港韩李村:三代劳模走出小康路
在连云港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的亲笔题词的照片。让毛主席欣然提笔的先进典型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韩李村。而这份档案,就记载了一段韩李村如何从从荒山起步走向文明小康新农村的历史。
65年后的一个清晨,韩李村的果园沿着花果山的北麓铺展,李传茂像往常一样来登山。对于他来说,登山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他清醒头脑,鼓足干劲,开启全新一天的仪式。山上郁郁葱葱的果园,山下绿树掩映的楼群,波光粼粼的水库……画图般美好的家园,人们幸福的笑脸,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李传茂2007年当上了韩李村党委书记,2008年,韩李村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李传茂也因为扎实的基层工作被评为连云港市劳动模范。而李家三代劳模,成为韩李村小康路上的感人传奇。
谈起祖父李学珍,李传茂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建国之初的朝阳一带是“野果没有鸡蛋大,暴雨乱石顺坡走”的一片荒芜。当时任朝阳林业委员的李学珍带领乡亲们,一镐一镐地刨开荒山,种下自己培育的树苗……这40亩果园,成为韩李村万亩桃园的起点。1955年底,毛泽东主席看到一份来自连云港的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当时叫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韩李村。毛主席阅后非常高兴,亲笔题写了二百多字的按语,并将原文标题改为《大社的优越性》。1957年,李学珍当选为连云港第一位全国林业劳模,到首都参加“群英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超负荷工作,艰苦的生活,让李学珍开发荒山的事业定格在1958年。接过荒山改造重担的是他的儿子李正基。山上石头多,一亩能开出80方石头的荒山上。李正基他们硬是开出了3000亩地。有了果园,结出了果实,敢闯敢干的李正基,带领群众周上了一条从未想过的致富路:办工厂,加工罐头。
回忆父亲的当年,李正基的儿子李传喜感慨万千。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父辈办企业、闯市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其中的艰辛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水果卖不出去,李正基着急上火说不出话来;为推销罐头跑去东北、广东,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签合同被骗,追讨货款、打官司……李传喜的讲述几次哽咽失声。
李正基他们担起了风雨,闯出了致富路。打开了市场,朝阳的罐头加工厂一个个地建起来,空罐、纸箱、包装运输,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配置齐整。进厂做工也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到20世纪80年,朝阳的水果罐头声名远播,乡镇企业利润达到200万元。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桃之乡”、“花果之乡”。朝阳山绿了,人富了,连空气都是甜蜜的味道。李正基三次当选江苏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目前韩李村已实现罐头年对外销售近3万吨,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产业规模居全省前列。
2007年,不到40岁的李传茂当上了韩李村的党委书记。随着企业发展,生活富裕,村民进厂当工人的热情大大降低,如何持续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几年的实践,李传茂他们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利用韩李村地处连云与海州中间点和花果山北大门的区位优势,建设连云港市的后花园,发展旅游业。
在李传茂的带领下,韩李村获评“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全国文明村”。从开荒种树,到发展乡镇企业,再到新农村建设,三代劳模带领乡亲们,为韩李村标注一个个新的高点。
从穷村变为小康村,韩李村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水青山不仅是风景,更是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