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汇聚全球智慧 淬炼创新提升“硬核”竞争力
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总投资200亿元,致力于打造国家实验室,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开启科创“加速度”,与100余家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已组织立项企业合作项目29个,吸引企业研发出资6.27亿元,百余位工作人员已到位。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厚植创新动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苏州,人才总量达293.4万、高层次人才突破27万,多项人才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始终不遗余力汇聚创新资源,把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不断完善产业技术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搭设平台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发展后劲。
突破“卡脖子”技术加速国产化替代,自主创新增强双循环底气
2020年,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公司创始人江必旺博士介绍,纳微公司经过十多年努力开发出高性能的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介质微球,使得纳微有能力可以及时给客户提供进口替代产品,保障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链安全稳定。
微球,纳米至微米尺寸的粒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材料,可以做出上千亿个微球。由于制造门槛极高,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生物制药成本居高不下。
“我是材料专业出身,回苏州创新创业就是希望解决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介质这一关键材料的产业化。”江必旺说。创业十几年,纳微公司在微球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开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下游层析介质的空白,还推动了世界层析介质精准制造技术的进步,为药企分离纯化介质的国产化替代提供了可能。
“只有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我们才有条件、有底气去循环。”对于新发展格局,身为科技创业者的江必旺有着自己的理解。自纳微产品上市后,国外同行不但改掉了微球供货每年涨价的习惯,服务客户态度也发生了“逆转”。
江必旺说,纳微的发展,得益于苏州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纳微科技所处的生物纳米园,周边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多所科研院所及众多的生物医药公司,一方面,科研院所的高端仪器设备对企业开放,可以极大降低早期创业的投资,加快研发的进展。另一方面,在生物纳米园纳微临近大量生物制药公司,促进公司产品的完善,也帮助了生物医药公司。
纳微科技的故事,是苏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演绎。
近年来,苏州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苏州产业发展实际,提供集成化研发服务,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此同时,不断提升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
苏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更高层次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苏州与上海联合推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上线运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两年来,服务平台已集聚仪器设备超过5万台(套),服务平台累计解决各类企业需求8667项。
紧扣重大创新需求广发“英雄帖”,顶尖平台锻造双循环利剑
3月17日,苏州市发布2021年科技发展计划(第一批)项目指南。在重大创新团队、重大战略研究等项目组织上,苏州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力争遴选揭榜项目5个。
早在去年7月10日,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苏州面向全球发布2020年“干将铸剑榜”,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拿出33个项目广邀海内外顶尖人才前来“揭榜”。
“揭榜挂帅”机制聚焦苏州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按“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上下联动”相结合,张榜发布重大创新项目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难点堵点,通过“揭榜挂帅”广求天下科技英才共铸自主创新利剑。对中榜的企业项目,苏州建立立项直通车机制,直接纳入相应市科技计划予以立项支持。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是“揭榜挂帅”的“重磅”需求方之一。苏州聚力将姑苏实验室打造成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国家实验室,兼顾“顶天”和“立地”融合发展,一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世界科技前沿,一端脚踏产业发展应用实地,推动产业跃升,为苏州未来储能。今年3月初,姑苏实验室召开动员会,针对“卡脖子”技术需求,联合企业共同申报国家重大任务,明确鼓励各项目“揭榜挂帅”。
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苏州紧扣先导产业创新需求的又一“试验田”。去年,市产研院在成熟的团队模式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等模式,全年完成部署10个技术研究所,总投入超20亿元,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制造等领域。今年更迈入“快车道”,全年计划落地建设15家技术研究所。
在苏州,投资主体多元、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越来越多。目前,苏州累计拥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6家,集聚各类科研人员4200余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3项,衍生孵化企业665家,其中获评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5家。
高校落地潮壮大人才“蓄水池”,大院大所凝聚双循环后劲
今年2月,苏州上演了一波高校落地潮。
2月5日,苏州与东南大学签约,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落户苏州;2月27日,苏州与山东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签约,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揭牌,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同步落地;2月28日,苏州与河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
时间往前,2020年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开工,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重点打造化生医药、材料能源与工程、电子与信息等五大学科群。落地更早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项目预计今年7月建成,9月投用。太仓校区将建设民用航空学院等10个学院,加速融入沪苏大飞机产业体系。
近年来,海内外高校与苏州合作项目快速集聚。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苏州已与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平台载体130多个。
苏州对科创的投入干货满满。去年11月19日召开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苏州发布20条新政策,对大院大所在苏新建的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持。
大院大所是人才引进、输送的蓄水池。以中科院为例,其在苏载体机构34家,集聚各类人才5000多人。
紧抓海外人才回流契机,苏州鼓励大院大所建设的科技创新载体、在苏州的大院大所加快引进更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对产业发展急需引进的全日制硕士及以上青年人才先行给予一次性生活(租房)补贴,给予博士后进站生活补贴、配套科研项目资助、留苏安家补贴、公积金贷款优惠……
只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有力畅通产业链循环;只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不断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才能不断加速产业链循环;只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持续拓展产业链循环。
苏州正进一步汇聚全球智慧,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形成新动力机制,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苏州新闻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