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追寻百年红色足迹 | 一幅珍藏73年的毛主席画像
一场追寻红色足迹的精神之旅正在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校史馆里进行。对于这次参观,海州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很多孩子,对一幅毛主席画像产生了浓厚兴趣。“参观完校史馆,我最崇拜的人是郇华民校长,他是一个真正把自己的理想融入中国梦的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一种信仰……”
一张毛主席画像,为什么会和孩子们口中的郇华民校长产生关联?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谷牧画传》一书中,记载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1948年11月,随着辽沈战役胜利结束,盘踞在淮海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下溃逃,1948年11月7日,新海连地区宣告解放。
时任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兼鲁中南军区副政委的谷牧,奉命接管新海连。在新海连百废待兴之初,谷牧下达的第一个任命就是委任郇华民为校长,重振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也就是后来连云港人所熟悉的海师。
海州高级中学校长周艳告诉记者:“在百废待兴的时刻,尤其需要学校尽快恢复她的最好的教育状态,因为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本土的人才,所以从市委市府,他是把这样一个重任交给了这样的一所学校,郇华民校长也是受命于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担负起这样一个历史重任。”
这幅毛主席画像,正是谷牧下达任命时赠送给郇华民的礼物。画像由著名画家黎冰鸿于1947年创作,由当时的山东军区印刷出版发行。在那样的年代,如此高质量、原创的毛主席画像非常宝贵。一幅画像,背后寄托了谷牧对郇华民的殷殷期待。
“(国民党)在撤退的时候,对(海师)校舍设备仪器装备全部进行了掠夺式的,甚至是毁灭式的(搬迁),哪怕带不走的也都损坏掉。他是挨家挨户做工作,据说他当年穿的千层底的鞋都跑坏了两三双。从上海啊各大城市青岛啊引进了一批进步的教师到学校来,迅速地复课,学校的规模达到300多人。”海州高级中学文化信息中心主任乔本师说。
海师的迅速复课,对于当时的郇华民来说,既是服务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一种鞭策,也源自于谷牧的信任和那幅毛主席画像的激励。
直到今天,海师旧址依然是老校友们魂牵梦绕的寻根之所。今年已经89岁张学贤,是1948年海师复校的见证者之一,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段特别的经历:“每个人学生60斤粮(每个月),三分之一小米,还有三分之二高粱,粮食都是从外地山东运到海州车站,而后我们就用筐车挑抬,一开始同学们特别女同学都不好意思,没上过街(劳动),我们老校长(郇华民)就在前面带着,一起就这样来回运输。”
因为条件艰苦,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那时候全校师生需要共同运粮垦荒,兴建校园。在郇华民看来,这样的劳动学习,有着特别的意义。
张学贤回忆说:“他抓劳动的时候说,不仅仅为了增加蔬菜改善伙食,主要是劳动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说我们这些人将来绝大部分都是到农村当小学教师,还有一个,通过劳动来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如果你没有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你怎么为他服务?”
在后来的岁月里,那幅珍贵的毛主席画像始终成为海师的精神指引。历史证明,数以万计的海师学子,不仅为苏北鲁南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而那段岁月故事,也必将成为引领更多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财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