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连云港:做好加减乘除 富民兴村有力度
近年来,连云港市扎实实施富民兴村行动,多措并举、迎难而上,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折过渡的关键时期,全市279个经营性收入低于18万元的村全部达标,202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6%,高于同期经济增长。
一、做好加法,努力拓宽富民兴村的增收渠道
培育增收增长点,是强村富民的重要推动力。连云港多措并举,做好富民兴村“功课”。
一是在项目投入上做“加法”,做大增量。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集中投向经济薄弱村秸秆利用和苗圃建设,带动105个村实现增收。此外,整合省市各类扶持资金2.84亿元,新发展集体项目301个。二是在党建引领上做“加法”,做强总量。制定乡镇党委书记抓“富民兴村”责任清单,压实增收责任。从2020年开始,对村收入连续3年保持100万元以上且年增幅不低于15%的村书记,优先推荐进乡镇领导班子等;对镇内村收入增幅超50%或村均总量在县区前3位的,优先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三是在政策扶持上做“加法”,激活存量。明确财税、土地、金融3个方面12条“一揽子”扶持政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累计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灌南县周庄村、赣榆区谢湖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二、做好减法,深度挖掘富民兴村的增收潜力
开展以“侵占资产清理、无效债务清查、不良债权清账、18万元边缘村清零”的“四清”专项行动,做好“清、退、转”,切实实施好农村公共空间清理活动。
“清”,即按照程序是否民主、时间是否超限、价格是否公平、面积是否相符等原则,对确权颁证承包地以外的集体资源全面清理,造图制表、登记入册。全市清理实现收入3.61亿元。“退”,即对违规行为以退为主,边清理边规范。对党员干部侵占“三资”的,带头退;对霸田、霸塘的,强制退;对“问题合同”,依法退。全市累计规范土地9.28万亩,合同1.29万份。“转”,即将原私下流转转入产权交易平台。收回的“三资”纳入“五项监管平台”监管,交易纳入省平台。在公共空间清理带动下,截止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项目累计达25660个,金额达78.56亿元。
三、做好乘法,充分释放富民兴村的增收动能
推进合作模式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一是创新企业与集体合作模式,增强“牵引力”。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成立市级乡村振兴基金、县级农发集团、镇级农业公司,推广“基金+公司+村集体”合作模式,实行集体持股、按“优先股”分红等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村企共赢。全市签订联建协议村实现100%签约,联建覆盖率近80%。二是创新集体与农户结合模式,增强“聚合力”。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口,创新一个代理服务中心、一张村务卡、e阳光村务“三个一”机制,探索开展集体股份抵押、担保等激活农民股权权能。三是创新强村与弱村合作模式,增强“撬动力”。除派驻帮扶队员、第一书记外,从全市50个经济强村中,分别选派1名村干部,担任经济薄弱村增收指导员,挂钩帮扶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
四、做好除法,着力优化富民兴村的发展环境
加大作风转变力度,转变服务方式,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一是转变作风除“负担”。深入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制定下发“减负十项措施”,全面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摊派任务多等问题。二是简政减支除“债务”。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深度推进减人减事减支,全面实行村级举债申报制度,充分运用“一委三会”控减违规支出、摊派支出。率先在扶贫领域开展“123”行动,依据来源渠道、权益属性等探索将村级扶贫资产确权颁证,并逐步扩大到村级其他资产,从源头杜绝平调挪用、截留抵扣村集体资产行为。三是鼓励尝试除“顾虑”。营造鼓励致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氛围,每年命名集体经济总量、增幅“双十强”村,对乡村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的探索性失误加大容错纠错力度,从思想上松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