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连云港:36年无言坚守 让834位烈士英魂“归队回家”

2021-07-13 09:39:00

始建于1950年的江苏省灌云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大伊山脚下,纪念碑文是由中国革命三老之一的谢觉哉亲笔题写的“与日月同光”。自1985年1月退伍来到陵园工作起,杨启华一直坚守在这里,见证了入园烈士由最初的16位到如今的834位,陵园也被授予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3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

当兵3年拥军36年,在他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老兵

1981年11月,杨启华从灌云县杨集镇报名参军,在北京军区山西吕梁炮兵某部开始为期3年的服役。退伍还乡后,被安置在县烈士陵园上班,在看到了老烈士陵园破落、陈旧的设施后,他暗下决心,要让更多的烈士“归队”,不断改善纪念设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既对得起先烈,更对得起社会。

在“慰烈工程”实施过程中,杨启华加班写方案,组织殡葬工分期、分批到全县各乡镇田间地头烈士墓前逐一拍照登记,把全县824座零散烈士墓搬迁到县烈士陵园集中安葬。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他还经常放弃休息,顶烈日、冒酷暑,带领工人迁墓,有时他还亲自挖土、捡拾烈士遗骸。2017年1月,灌云籍陆航某团飞行员张浩烈士安葬陵园;随后,又有9名烈士迁葬陵园。

“我是一名老兵,所做的这一切只为了让在红军、抗战、解放战争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牺牲的834位烈士‘归队回家’。”杨启华表示,将努力做好烈属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烈士集中安葬。

社会各界人士来到烈士陵园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为1座烈士墓寻亲8年,他帮助烈属亲人团聚圆梦

2000年,杨启华担任陵园负责人,经常整理查看长眠于此的烈士资料。一次,他翻阅到山西籍烈士郝光胜履历,立即被这位年轻烈士的事迹所震撼:16岁参军,26岁在灌云大兴沟战役中英勇牺牲,特别是身负重伤后,为了部队整体士气不受影响,仍然冲锋陷阵,坚持3天后流尽最后一滴血。

杨启华发现,《灌云烈士英名录》只记载郝光胜是山西霍县人以及他参军和牺牲的经过,其他情况不详,而山西霍州市(原霍县)党史资料中根本没有郝光胜这个人。烈士为了灌云解放而牺牲,后人却不知他的身世和革命经历,为了让烈士魂归故里,杨启华开始了长达8年的为郝光胜烈士寻访故乡的漫长历程,并把烈士原来错定的入伍时间恢复到1936年,从而恢复了郝光胜的红军身份。

2008年清明节后,已经70多岁的烈士侄儿郝记全和家人来到灌云,祭奠长眠在这里62年的叔叔。36年来,杨启华先后帮助省内外5位烈士亲属找到了长眠在灌云的烈士。

杨启华(右二)为群众讲解灌云抗战故事

助137位烈士录入“中华英烈网”,他用行动告慰不朽英灵

杨启华在烈士陵园工作的前10多年里,陵园没有讲解员,当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时,他总是负责讲解。为了能知晓每一位烈士的生平经历和故事,他在工作之余刻苦研读,熟记《灌云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及其他党史材料,讲解时对烈士事迹如数家珍。

1995年,他在整理《灌云烈士英名录》时发现,上世纪发放新烈士证时,由于有的家庭原证书失落提供不了相关证件或者烈士没有后人无法发放烈士证书,致使137名烈士未能收录该名录,进而未能录入2010年国家民政部建起的“中华英烈网”。在仔细查询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县民政部门整理的民政档案,并到全县各乡镇走访后,这批烈士成功录入了“中华英烈网”。在他的努力下,灌云县还先后有5个乡镇烈士陵园完成了改扩建任务,赢得了烈属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作者:夏兴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