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江苏连云港:新型社区“新”“心”相印 老百姓日子比蜜甜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侍庄街道去年在农房改善方面进展迅速,高标准建设的瓦房村和侍圩村两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苏北地区农房改善的样板工程,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新社区里,“村民”变成了“居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人都喜笑颜开。但是,一系列比如吃菜、教育、娱乐等民生方面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怎样把新社区管理好、建设好,让群众住得安稳,住得开心,成了检验侍庄街道“学党史,办实事”实际成效的新课题。
小菜园里大民生
“我们搬进了新社区,环境好得很,房子又漂亮,确实很舒心。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吃菜不方便了,以前住的地方虽然环境不太好,但家前屋后各家都有小菜园,自家吃的蔬菜基本解决了,现在没了小菜园,有劲也没处使喽。”瓦房村村民罗大娘无意中说的一番话,引起了侍庄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冬梅的深思。是啊,农民们小菜园忙惯了,现在进了新社区,失去了小菜园,不仅吃菜有了困难,也失去了他们在劳碌中形成的乐趣——小菜园也关系到“大民生”啊。
在和村领导班子仔细研讨之后,他们决定把新社区的小游园南端十来亩原来准备种草的土地开辟成菜园,分成若干等分,让新社区的居民自由认领种菜,自种自收。居民如果不愿意种或者没时间种,可每年缴纳一笔很少的“代种费”,由物业管理员代种代管。他们还给菜园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瓦上菜园”。 瓦房村的菜园管理试点,化解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难题,同时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
留守儿童有了成长乐园
新社区建成了,土地流转了,居民们纷纷到附近的开发区企业务工,新社区里的留守儿童成为需要重点呵护的人群。这些孩子平时上学,但星期天、节假日干什么?上课外辅导班需要一大笔花费,不参加辅导在家又没人照应,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怎么办?街道党工委在研究之后,决定由街道关工委出面,积极争取县关工委的支持,在两个新型社区分别建起了200平米的“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里空调、电脑等必要的学习设施配备齐全,聘了2名校外辅导员,为留守儿童开展节假日免费课外辅导活动。街道还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单位志愿者服务队建立联系,请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寒暑假为孩子们提供英语辅导,不仅解决了这批孩子在外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也保证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社区办起小剧团
群众日子富足起来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也随之更加提高。街道拨出5万元专项资金,在两个新型社区组建了“一枝花”和“夕阳红”两个农民小剧团,运用小花船、快板书、淮海锣鼓、淮海戏等多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把环境整治、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等纳入自编自演的内容,定期交流演出,既传播了正能量,凝聚了人心,又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剧团又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剧目,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唱侍庄土地上的英烈事迹,获得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不久前,剧团中的市琴书非遗传承人朱中明老人,和他的老搭档魏善金拍录了一段宣传疫情防控的琴书表演音视频,通过侍庄街道的流动宣传车、微信公众号、村头大广播等宣传工具,在18个村(社区)进行巡回播放,久违的曲调,熟悉的琴音,拉家常般的劝告,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兴趣,老朱也一下子成了侍庄街道百姓中的名人。
作者:徐兆祝 陈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