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江苏连云港:新农人孔凡瑞的甜“猕”共富路

2021-10-25 14:10:36

一片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一道道翠绿靓丽风景线,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慕名赶来的游客,一头“扎”进硕果满满的田园,喜悦盈润心田。

金秋十月,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镇“十里观光采摘长廊”孔白村瑞龙家庭农场的猕猴桃采摘基地,只见一个个丰盈饱满、圆嘟嘟的猕猴桃挂满支架,清香四溢,芬芳扑鼻。农场主、党员示范户孔凡瑞忙着带领农事钟点工采摘成熟的果子装箱发货,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从特色种植的“门外汉”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种植大户、产业“新农人”,他通过念好产业振兴“三字经”,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干”字为先创新业

2015年春,家住孔白村的孔凡瑞辞掉了镇上一家单位安逸的工作,自主创业办实体,以每亩每年900元的价格流转村西21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和黄桃树。当时家人和亲戚朋友不理解,村民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年就是将近19万元的土地租金必定不是一个小数目,万一经营不好非同小可啊!”

不打无准备之战,孔凡瑞之所以选择猕猴桃种植,并不是盲目之举。他了解到在偌大的“十里观光采摘长廊”里,虽然是百果争鸣,但是唯独没有人种植猕猴桃。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他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得知猕猴桃市场“钱”景广阔,就是种植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大,没人敢冒这个险。作为一名年富力强的党员,他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劲头,决定大胆尝试,人无我有,“趟”出一条特色致富之路。

他以每棵35元价格从来四川“云”邮过来的小小幼苗,按照每亩110棵的标准栽植完毕,就像个陀螺一样成天在地里忙忙碌碌,不停转动。浇水、施肥、培土、锄草、剪枝、绑蔓、通宵护园,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 。”孔凡瑞特色种植不仅没有一帆风顺,而且是一波三折,第二年长势喜人的猕猴桃树遭受严重的渍害造成部分苗棵枯萎;接下来又遭遇严寒,小树几乎蒙受“灭顶之灾”。面对挫折,他耐心向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种植户虚心请教,查找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补种补栽,高起垄防止渍害发生,并在地面覆盖厚厚稻草预防冻害,科学管理,环环扣紧,确保苗齐苗壮。

“咱庄户人就是能吃苦,不怕失败,干啥都不能半途而废,而要一鼓作气干到底!”创业路上的风雨阻力,都被他一个坚韧不拔的“干”字化解了。

“敢”字当头闯市场

“捏起来软软的,轻轻把皮一剥,露出翠绿色或者粉红色的果肉,咬一口,酸中带甜、甜中有酸,细腻汁多,它有着‘天然维C之王’的称号,是当之无愧水果中的‘软黄金’……”10月初,正值猕猴桃大量采摘上市的季节,孔凡瑞召集农业专家、市场经纪人、种植大户和游客集聚一堂,通过召开丰收品尝会的形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起了销售的宣传员,现场“叫卖”猕猴桃。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而在孔凡瑞看来越是好东西越要好好“吆喝”。他借助镇上开发建设的“十里观光采摘长廊”农业品牌优势,在交通便捷的236省道一角专门开设了一个产品展示摊点,摆上琳琅满目的鲜果供司机和游客免费品尝,让大家“品”出口碑,“尝”出名气,甜“猕”有约,提高鲜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色种植路上,他念好“敢”字经,创新创优,申报了“瑞龙家庭种植农场”,发挥“领头羊”和党员示范户的作用,组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种植优良果树品种,聘请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做家教,依托技术力量对农场猕猴桃进行试种植、嫁接、改良。目前农场主要有楚红、金艳、泰山一号三个红瓤、黄瓤和绿瓤猕猴桃优良品种,都是市场上十分俏销的果品。

保证产品绿色生态化,为兜里“不差钱”的城乡居民端上放心的“果盘子”,他利用家禽吃虫子取代农药喷洒杀虫,采用有机肥、动物粪便给养果树,采用套袋管理避免病虫害侵袭和环境污染,别出心裁把猕猴桃种植整套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小视频“晒”在微信朋友圈,接受消费者“监督”。经过科学管理、培优升级,今年进入盛果期的猕猴桃现平均亩产猕猴桃达到3000斤以上。昔日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季收入不过千元的山岭薄地,如今在他的辛勤操刀下,变得寸土寸金。

他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还注重对果品进行精细化包装,让果品穿上新“嫁衣”,价格倍增。利用互联网,借助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渐渐打开了市场,现在他的产品主要销到山东临沂、郯城、连云港以及南京等地,坐在家中一天就销售猕猴桃2000多个“礼品盒”。

“带”字逐愿共致富

眼下正值鲜果采摘热卖进行时,七八个农事工人每天忙碌在生产车间,采摘、分拣、包装、装车一条龙。粗略估算,为期两个月的采摘期,需要用近500个工人。再加上平时育苗、嫁接、剪枝、疏果等农事工作,全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场每年仅用工一项开支就达到二十多万元 。

作为有20多年党龄的党员,孔凡瑞自觉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低收入户随来随用是他的承诺。“先富带后富,一起奔小康。乡亲近邻只要登门,要技术给技术,要活干给活干,为了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我甘心情愿!”

在双店镇,有不少村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只能呆在家里,没有收入来源,村民胡大嫂自从农场建立就在园子里常年打工,她笑着表示:“在这里干活咱主要负责除草、施肥、修剪、采摘,活儿不算累,一天能拿100块钱,除去下雨天没在基地,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既可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真是太合适了!”

干给村民看,带着村民赚。对于热衷于种植猕猴桃的村民,孔凡瑞毫无保留传授种植技术,帮助搭架子,跟踪指导,“他们种出来果子,我可以按照市场价收购过来,确保他们的猕猴桃都能销出去,对于乡亲们,能帮一点是一点。”现在,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3户村民种植猕猴桃,今年都有了很好的收成。

“众人划桨开大船。下一步我们将成立猕猴桃种植协会,针对本地果农遇见的实践问题,由协会统一进行谋划,找准方向、升级产业、打响特色品牌。”孔凡瑞信心满满地规划特色鲜果发展的美好未来。(宋彦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