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运河 | 因为大运河,扬州注定拥有千年繁华
来源:现代快报
2500 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大运河可谓是一部活态的史诗,而扬州,正是这部史诗的开篇。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尤其是齐景公死后,齐国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之君还幼小无势,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便想要攻打齐国、称霸中原。
然而,在北上伐齐大计中,有一个现实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当时,吴国位于长江下游,河网密布,军队运输全靠水路,但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并没有水路可通,夫差想要攻打齐国,运送军需的船只只能先从长江出发,绕道东海再进入淮河。这样的路线,不但航程长,容易错失战机,而且海上风狂浪急,十分危险。
经过深思熟虑,夫差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公元前 486 年,他下令利用江淮之间湖泊相互邻近的条件,分段开挖河沟,将各个湖泊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水道,直通淮河。夫差的这个雄伟工程,以邗城为起点开始挖掘,因此被称为邗沟。而这“邗城”,是开凿邗沟时,夫差在古邗国旧址上所筑的一座城,也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
从隋唐时期开始,扬州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隋炀帝杨广以扬州为中心,在古邗沟的基础上不断向南向北延伸,全线开凿大运河。唐玄宗时期,对漕运进行了一次改革,将南方各地的粮食和物资统一集中到扬州,在扬州重新组织漕运,沿着大运河转运到长安。如此一来,扬州成了大运河上唯一的转运枢纽。
在唐代,海上贸易非常繁荣,拥有地理优势的扬州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无论是陶瓷、丝绸、茶叶,还是扬州产的铜镜、金银器、玉雕,都会从这里启程,远销海外。
海上贸易,也催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当时,许多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人都选择在扬州登陆,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更是在扬州街头随处可见。如今扬州城郊的古茱萸湾,就曾是日本僧人和外国商人到达扬州上岸的码头。
北宋年间,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在这里得到发展,扬州自然就成了富裕的代名词。
到了清朝,扬州的繁荣更是到达了顶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盐商经济。当时,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被特许拥有食盐运销经营特权。要知道,盐在古代社会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资,拥有食盐经营权的人,往往是非常富有的。乾隆年间,清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大概是 4000 万两白银,而扬州盐商每年赚取的利润至少在 1500 万两白银以上,可谓是“富可敌国”。
富起来的盐商,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便开始与文人墨客密切往来,附庸风雅,甚至在经济上对其进行资助。这样一来,倒是活跃了扬州的文化氛围,也塑造了学术上的扬州学派、艺术上的扬州八怪。
如今,漫步在古运河畔的东关街,“老字号”商家四美酱园、“天下香粉,莫如扬州”的谢馥春香粉铺、盐商巨贾的奢华豪宅 …… 至今繁盛;泛舟在修长清丽的瘦西湖上,如玉带飘逸的二十四桥,水随山转的小金山,斗角黄墙的吹台 …… 古韵不息。再去看一看瓜洲古渡、高旻禅寺,看一看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还有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你便会知道,扬州,为何注定拥有千年的繁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