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做优民生“大蛋糕”,以“民生温度”换“幸福厚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必须用好政府投资资金,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效能。政府投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方式。当前,江苏徐州民生投资进展如何?投资为什么要倾向民生?增进民生投资有哪些着力点?
民生“大蛋糕”
持续提升百姓幸福感
“以前回老家要绕好大一圈,去年,徐沛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后,我们回老家只要50多分钟。”家住新城片区的赵思奇说,原本他回位于铜山区马坡镇的老家,要从东三环快速路匝道口下来,改走柳新镇。现在,走东三环经北三环直接开到徐沛快速通道,再从马坡出口下来,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只是徐州把更多财力、更大精力投注到社会民生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短板作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谋划投资方向,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徐州市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其中,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7.3亿元、增长11.5%,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2018-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呈逐年递增,实现年平均增长3.3%,其中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795.8亿元,增长3%,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9.2%。
这一串增长数字的背后,折射出政府将“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改扩建中小学、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养老机构等这些民生项目的实施不仅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扩大投资、拉动消费的重要渠道。”徐州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赵艳表示,财政资金取之于民,只有高效地用之于民,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政府投资要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基于此,徐州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对支出政策的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充分考虑当前财力和长远影响,统筹管理各类政府性资源,盘活各类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好民生项目经费保障工作。”徐州市财政局预算处工作人员李若彤说,市财政局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紧紧围绕“八个更”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做好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工作,推动各项民生事业有序发展。
聚焦重点领域
加大投资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国之大计,健康是人民幸福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徐州把保障教育事业和建设“健康徐州”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这个学校开学就招生了,学校环境好,把孩子送进来非常放心。”新学期,新城区镜泊路学校附近居民李晴晴的孩子即将步入一年级,看到孩子能享受到优良的教育设施,她感到特别欣慰。
不仅在市区,各县区的学校新改扩建工程也在加紧实施。睢宁县第二中学(西校区)新建教学楼已经落成,造型现代化、色彩温馨,让人眼前一亮;铜山区珠江路学校也在加快施工,学校建成后可以增加学位3500个;新沂西城高级中学预计9月交付使用,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新沂市城西教育的一大重要阵地。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来保障。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178.96亿元、194.08亿元、210.8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03%、8.45%、8.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0.29%、20.26%、20.9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攀升,支出体量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第一位。
看病就医,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感谢新生儿医保政策,让我们的花费少了很多。”家住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的石玉平告诉记者,前不久,刚出生不久的孙子在体检中被查出疾病。“我们把宝宝带到徐州市儿童医院治疗,住院医药费按新生儿医保政策报销了。党和国家实施的医保民生工程好政策,真是给我们温暖。”石玉平感慨道。
石玉平的孙子只是万千个受到医疗保障的病人之一。近年来,徐州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
数据显示,去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580元提高到610元,普通居民人均筹资水平全市统一到每人每年300元,全年拨付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资金47.06亿元,为全市958.48万参保对象提供资金保障。
一串串数据背后,是持续提升的“民生温度”;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为百姓生活不断增加“幸福厚度”。
用好政府资金
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近年来,徐州始终把支持民生事业发展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五年增长52.6%,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13万人,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累计办好288项民生实事,投入162.5亿元将25.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62所,招聘在编教师1.98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攀升,三甲医院增至12家,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
财政是制约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更是影响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与质量的重要力量。
“为更好地筹措民生资金,徐州严把支出关口,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李若彤介绍,为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市财政局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 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减少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项目支出,消减或取消低效或无效资金,统筹用于“三保”、疫情防控等刚性支出,确保民生款项及时足额支付,推动各项民生事业有序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这一部署是当前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重要举措,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工具。
“百姓关心期盼什么,政府就重视关注什么,政府的‘真金白银’就应该投向哪里。”赵艳表示,立足徐州,政府投资“投什么”“怎么投”问题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政府投资不同于社会资本投资,不能简单以投资回报率来判断投资的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其公共性的本意。”赵艳说,这要求政府投资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政府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惠民生、解民忧等项目建设,加大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投资力度。
数据显示,去年,徐州市政府投资精准到位、保障有力,民生及各项重点支出明显增长,特别是科学技术、卫生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17.2%、11.2%、8.6%和8.6%,为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充分说明,徐州民生投入强度有保障。如果说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解决了政府投资“投什么”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好“怎么投”问题同样引人思考。
赵艳建议,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方面处理好民生项目建设紧迫性与财政资金有限性的关系,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功能。另一面要着力提升政府项目储备和谋划能力,用辩证发展眼光看待短板弱项的潜在机遇,在增强民生领域供给、平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适度超前扩大有效投资,做到科学决策,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能。此外,还要着力提升资源性要素指标统筹平衡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特别是在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有力保障,对民生领域重大项目实行能耗单列,切实把政府投资关键作用释放出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