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小虫子”成就富民兴村“大产业”
连云港市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位于沂河淌北畔,灌云经济开发区南端,耕地面积3328亩,村民小组9个,人口4201人,党员103人。近年来,侍圩村党总支抢抓“党建引领富民兴村”机遇,因地制宜将豆丹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抓手,以“一路双模三载体”(简称123做法)做法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用“小虫”成就“大业”,铺就富民兴村路。
选准一条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豆丹产业在灌云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灌云是大豆之乡,具有很好的豆丹养殖基础,侍圩村交通便利、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大豆。侍圩村村支“两委”到徐州、盐城、周口、许昌等地方调研和学习种养殖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养殖豆丹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说了就办、定了就干,侍圩村抢抓省扶贫项目资金和“富民兴村贷”的政策机遇,开启了规模养殖豆丹的富民兴村之路。
建立两种模式,产业联动实现利益共享
侍圩村在推进豆丹养殖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侍圩特色的两种运行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抱团发展利益共享模式。资金、技术等要素齐全后,村里首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引入了江苏美味豆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共同实施主体,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党员大户+农户”的多主体利益共享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共享共赢,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季节性务工就业,一年仅豆丹产业就能为村集体带来约10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30万元的净收入。
第二种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模式。针对市场上优质豆丹卵稀缺、豆丹产品的受众面比较窄等现实问题,侍圩村精心建造2300平方米的室内制种车间、2000平方米的豆丹文化展厅和2600平方米的豆丹养殖培训大棚,联系扬州大学共同研究培育优质豆丹卵,目前可年产豆丹卵160斤。经过改良养殖技术,通过反季节养殖大棚,一年种两茬黄豆,再用一季种植瓜果蔬菜,这样不仅可以恢复土壤肥力,还可以实现一年两季的豆丹养殖。
打造三个载体,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
为了将侍圩豆丹产业做大做强、扩大对外影响力,侍圩村通过搭建基地、品牌、市场三个载体平台,着力打造豆丹产业精品工程。
“基地”载体。目前侍圩村已经形成了占地800亩集科研、展示、培训、养殖、销售为一体的豆丹文化产业基地,基地核心区包含豆丹养殖联栋大棚5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0栋,普通拱棚94栋,可年产豆丹10万斤,通过产业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豆丹和优质种源,也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豆丹养殖中来,提升带富作用。
“品牌”载体。侍圩村先后注册了“连丹”“灌丹”“菽懒”等豆丹商标,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侍圩豆丹的知名度、美誉度。经过长期运营,侍圩的豆丹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任,中央七套、十套、四套以及农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媒体也先后调研报道侍圩豆丹产业,助推侍圩豆丹走出灌云、走出连云港,走出江苏。
“市场”载体。侍圩村今年经过详细市场调研后大胆尝试,建造了一个集豆丹交易、加工、储藏、运输、直播等服务为一体的豆丹交易中心,目前也是全省唯一的豆丹产品专业化交易平台,配套保鲜库、加工生产线、包装间、直播间等设施,还集成了污水处理系统,构建豆丹产品一站式采配中心。村集体通过收取1元/公斤的交易服务费,每年预计能为村集体增加净收入20万元以上。
“下一步,侍圩村计划进一步提升豆丹交易中心运行成效,着力完善交易市场运行、保鲜库存储、豆丹产品深加工、豆丹产业直播等服务,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豆丹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动能,让党建引领富民兴村之路越走越宽!”侍圩村党总支书记侍军信心百倍地说。(方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