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江苏连云港:“碳”寻绿色发展变量 新能源尽揽无限“风光”
新能源产业是连云港市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当前,连云港市正在积极推进风、光、核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多重能源供给体系,让节能减排成为港城发展最美底色。
在灌云洋桥200MW渔光一体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湛蓝的天空下,光伏板整齐划一铺展开来。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不仅能强化土地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更是“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与生态的和谐互动、跨界融合。项目投产以来已安全运行近一年,累计上网电量达到2.2亿度,项目运行与收益超过预期,为提供更多清洁能源、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了实现路径。
8月31日,徐圩苏海路地块光伏发电工程完成全容量并网送电,实现了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首个新能源发电工程的顺利并网,这个也是目前全国首家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
据介绍,苏海路地块光伏发电工程总投资约2.4亿元,占地面积约700亩,规划建成装机容量约为45MWp,年发电量约5400万kWh,相当于年节约1.6万吨标准煤。作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和国家发改委、能源局12个直接联系试点项目之一,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在规划建设和运营有力地策应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背景。徐圩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连云港市大工业负荷的中心,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长期以来一直把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优化区域内能源结构,摆在了首要位置,积极探索核能、光伏等多元能源在徐圩新区使用。
“我们委托国内领先的技术团队编制了徐圩新区综合能源发展规划。苏海路光伏发电工程是试水新能源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后续将陆续开工建设纳潮河、辛高圩、埒子口光伏等光伏项目,还将在风电、潮汐能等多种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 东港能源公司项目负责人孔令宽介绍说。
同样在八月,临近灌河出海口连云港亚新钢铁有限公司的2.9万平方米厂房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与海洋交相辉映,共同闪烁着蓝色的光泽,亚新钢铁厂房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亚新钢铁厂房一期)经过阶段试验、设备安装调试、反送电并网等各项环节,实现顺利并网,成功发出光伏“第一度电”。
亚新钢铁厂房一期光伏工程是该区域首家钢厂屋顶光伏项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3.214兆瓦,是周边首家采用“传统组件+柔性组件发电系统”的钢铁企业屋顶光伏项目,发电后就近接入负荷侧进行消纳。年发电量为353万千瓦时,等效满负荷利用1104小时。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发电就近接入低压配电房内,让企业享受到自己屋顶上“近在咫尺”的绿色能源。预计“一期工程将为企业每年节约约80万电费,年节约标煤约13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17吨,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带来实在效益。”
这些只是连云港市推进绿色能源新基建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连云港,绿色能源建设热潮涌动。今年5月,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能源站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供汽量48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
据统计,今年7月,连云港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930.90万千瓦,同比增长6.53%,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7.22%,在全省排名第3位。持续增长的装机容量也推动了连云港市在全省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增长。今年前7月,连云港市新能源发电量(含核电)331.69亿千瓦时,占到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9.59%。接下来,连云港市还将加快建设光热、抽水蓄能、氢储能等调峰项目,不断提升城市调峰能力,让港城生产“风光无限”、绿色高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