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筑梦田野 共耘幸福生活
秋日正是农忙时。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村民孙凤永最喜欢的正是当下,房前屋后的黄瓜、丝瓜、茄子隔三岔五可摘,地里的花生、玉米可以开始收割,再过一段时间,大面积的水稻田也将迎来丰收。
今年59岁的孙凤永,是村里的会计,和老伴李素芹种了20亩的土地,养育着两个儿子。现在,大儿子在新坝镇上的一家物流公司当司机,大儿媳在一家小企业做电话客服,所以孙子、孙女上学的接送任务都由孙凤永承担。小儿子研究生毕业后便在南京成家立业,李素芹这两年都在南京帮忙照顾小孙子。
新坝镇土地资源丰富,孙凤永家的20亩良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些年,水稻、小麦的种植技术好了,亩产量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我们村一亩水稻田能年产1300至1400斤的稻子,小麦的亩产量也能达到1000至1100斤,20亩地的收入每年能有两三万元。”孙凤永说。
村里左右成排的二层式居民小楼,掩映在大片绿色的稻田间。“以前,我们村里都是家家户户自己种地。今年,村里有2000亩左右的农田实现了土地流转,涉及百余户村民,每户每年可获得每亩1200元的流转费。也可以像我一样继续种地,有了组织,务农的日子便有了保障。”屋前,孙凤永指着远处的庄稼地感慨道。
最近这几年,孙凤永的大儿子在镇上购置了房产,添置了小轿车,小儿子也在南京按揭买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孙凤永家是如今无数普通农民家庭变得衣食富足的缩影,而经营家庭农场的谢家父子则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海州区新坝镇的谢立权和谢意父子,2013年看好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开始从事家庭农场经营,这在当时属新坝镇第一家。
“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投钱,最近三四年才开始收支平衡,慢慢有盈余了。”长时间的室外忙碌,谢立权晒得黝黑,但是看着家庭农场经营一步步迈上正轨,他内心里满是自豪感。
注重品质、看重品牌,让谢家农场的口碑越来越好。在各项助农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这些年培育的葡萄、草莓、西瓜等多项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农场首创草莓套袋免洗特色技术,延长了草莓储存时间,实现了草莓远距离快递运输,顺利打开了江浙沪地区的销售市场。
近年来,谢家农场先后投入400万元资金,增设各类温室大棚20栋,此外,还对农场门楼、进园道路、停车场、葡萄长廊、地暖设施、果树苗木等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检测溯源室、分装室、仓库、餐厅等产业配套设施,为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谢家农场的成功不仅让谢家父子的生活美了,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现在每年的农忙时节,近3000人在农场打零工、赚外快,有时候还会从云南、浙江等地雇佣熟练工千里驰援,仅用工这一项,农场每年就要支付40万元的酬劳。
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行业的兴起,正逐渐发展成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领头羊。目前,在海州区新坝镇,类似这样的家庭农场共有104家。“下一步,新坝镇将着力在育新人、兴产业上下功夫,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让更多新农人扎根沃土,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海州区新坝镇镇长闫美玲说。(袁春梅 王雅萱 张欣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