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实景式体验”劳动课让孩子们乐开花
“这堂田野上的劳动实践课让我知道了米饭是怎么来的,劳模叔叔真伟大,农民伯伯真辛苦,粮食真的来之不易!”10月31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镇许相村一片稻田里,来自灌云县实验小学南校区五年级的王思瑜同学说。当天,她和一群小学生在全国劳模刘敏捷叔叔和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乡间田头,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割水稻、捡稻粒,挖红薯,参观非遗项目“米花糖”的生产过程。
据灌云县总工会负责人介绍,近日正是当地水稻大面积收割、新品红薯预测产丰收和米花糖生产的时候,刘敏捷应邀给这群孩子上一堂“实景式体验课”,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人生观。
丰收的喜悦
“同学们,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再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回答得好,那你知道米怎么来的吗?”“是农民伯伯种的。”“对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大米饭的来历。”全国劳模刘敏捷随手从田里拔起几株稻来,从水稻的生长过程讲起,一直讲到“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长梦”。他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中国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鼓励同学们多参加社会实践,艰苦奋斗、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家乡多做贡献。一堂“稻田里的丰收课”让孩子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随后,孩子们便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一起收割、搬运田间种植的稻谷,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习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项目所在地之一——南岗镇岗东村,这里正在举行红薯测产抽查。当孩子们听到亩产将超万斤,看到一株重达十余斤的红薯被挖出来时,现场又响起一片掌声。“我喜欢吃烤红薯,但是不知道红薯是这样长成的。”灌云县实验小学南校区二年级的李玥如同学开心地说。当听到劳模叔叔讲解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红薯,带动了岗岭地区2万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时候,孩子们不由得咋舌点赞。
新“薯王”
“同学们,甘薯做成的食品你们吃过哪些?”“粉丝”“薯条”“粉皮”“包子”……“今天我要带着大家去参观一项家乡的非遗项目:米花糖,让大家享受一下红薯带来的舌尖上的美味。”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南岗镇马蹄村据说有着300多年生产‘米花糖’的历史,每年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红薯熬糖,炒米,制作米花糖,这也成为享誉县内外的一道有名地方特色小吃。”听着非遗项目继承人的介绍,孩子们一边观看着米花糖的制作过程,一边品尝着这道美食,心里都流淌着浓浓的甜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