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东海:高效高产 高标准农田让农民端稳中国饭碗
秋收冬藏,颗粒归仓。随着秋粮大量上市,连云港市东海县秋粮收购工作已全面展开。
东海县作为产粮大县,抓好秋粮收购,是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重要环节。记者在当地粮食储备公司看到,粮储仓库前停着来自全县各地的运粮车,每一辆车上都满载着收获的稻谷,等待运入仓库。
在车队的最前端,收粮经纪人倪大叶正在卸粮。他熟练地将装载车厢倾斜,然后从车厢打开闸门,稻谷便源源不断地流出,通过履带清理筛后输送到粮仓内。
今年,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下,东海县秋粮再获丰收,“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端牢粮食安全这碗饭,近年来,东海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农田。
东海县张湾乡是全国亿斤粮乡,全乡耕地面积8万余亩。农田集中连片、道路平整、沟渠通畅,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尽情地施展……对于张湾乡许多农户来说,粮食收种有着越来越不一样的感受。
“过去,路不通、渠不连,种地收粮极其不便。秋收开始早,手工收割、肩挑马驮,从10月中旬开始,持续一个多月,遇上天公不作美阴雨连天,粮食发霉烂地里也是常有的事。”回忆过去,张湾村70多岁的张成启深有感触。
“我们家有40多亩水稻,现在收种不愁也不急,到时候找个机械,一天收种全结束。”张成启自信满满地说。有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各类农业机械直接开进田,收种时间大为缩短,彻底改变了过去种地“望天收”的状况。
农户劳动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张湾乡全乡的农田得到了改造升级。“现在家家地头水泥路、田间U型渠,即使阴天下雨,村民骑个电动车也能到田间地头,排灌也更顺畅了。”下田干活,张湾乡后湾村的种粮大户张之满念叨最多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的好。
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的产量,张湾乡还通过土地流转,探索实行“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实施集中、连片种植的模式,破解田块零散、产业单一等难题,使项目内土地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经营。
如今,全乡的农田大变样:“零碎地”变成“连片田”“插花田”变成“一块地”,田间地头没了泥泞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硬化水泥路;粮食收种,田里少见人的忙碌身影,却能看到大型农机、无人机来回穿梭……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景观。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保障,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文明。近年来张湾乡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筑牢维护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举措,全乡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多亩,覆盖了全乡90%的田块,生态沟渠连线成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益处不仅这些。条条水泥路,为机械化提供了便利。“以往秋收秋种是最发愁的,车辆进不去,粮食运不出来。如今地块相连,路相通,机械敞开撒欢,种地轻松多了。”张湾乡七里桥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连云港市人大代表唐兆洲大致算了一下,全程机械化让每亩地种粮成本至少下降了200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通过改造提升,水瓢地、低产田变成丰产田、高产田,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打开了突破口。(彭献根 胡相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