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粮袋子”鼓起“钱袋子” 连云港东海农业生产由大县向现代强县迈进
仲冬时节,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乡村田间地头,麦苗栽种在黑土地上长势喜人,给冬日的田野带来勃勃生机。
今年,东海县收获水稻97万亩,总产达5.9亿公斤,比去年增产3.3%。在平明镇老庄专业合作社,时不时看到种粮大户忙碌着运送稻谷过来烘干,然后进仓,再卖到当地粮管所、大米加工厂,还有的被经销商上门收购销往山东、天津、苏南等地。一派繁忙景象。
平明镇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共承包667亩农田。“今年水稻全部机插秧,在气候条件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机插秧抗自然灾害优势非常明显,平均亩产达700公斤,加上夏粮小麦,除去种植成本和每亩1200元土地租金,每亩纯收入在500元以上。”农场工作人员的话语中透着满足。
保障粮食安全 打造粮食生产先进县
东海是农业大县,粮食综合生产水平始终走在江苏省前列。近10年来,在116万亩粮食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年生产粮食11.9亿公斤,除满足本县124万人口2.5亿公斤粮食消费外,每年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粮食9.4亿公斤。今年,全年粮食总产突破12.5亿公斤,比去年增产9100万公斤。全县粮食生产连续19年实现丰产丰收。
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牢牢守住粮食面积和脱贫群众不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富农战略,粮食及主要畜禽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必须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连云港市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说。
土地流转、特色农业鼓起农户“钱袋子”
双店镇地处西部丘陵地区,土地贫瘠,农业产出低下,双店镇党委政府积极扶持群众发展花卉种植。目前,种植百合、非洲菊、郁金香、玫瑰等40多个品种达23000亩,日光温室大棚10000多栋,形成“万亩鲜切花产业基地”。2021年,双店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享有“中国鲜切花第一镇”“华东花都”等美誉。
为了释放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激励农民择业增收,东海县农业农村局、镇村干部走访种田能手,鼓励他们牵头承包农户的土地,在土地流转、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县乡村三级靠前服务,提供支持。
农户以每亩每年1200元租金租给大户种植,加上财政耕地保护补贴每亩120元,可每年每亩坐收1320元,大部分村民腾出手来进城打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年增收60000多元。全县现有家庭农场840家,承包26250户农户的流转土地达65万亩,流转比例达40.2%。
高效、高产 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农业高产,品种是关键。东海县农业部门每年指导农户引进优良品种10个以上达2500万公斤。同时,选择土壤好、农业设施完善的高产田块作为良种繁育基地,今年,繁育稻麦良种50000亩,县乡农技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东海县农业农村局还积极推广测土配方、生态犁耕、病虫害防控、机械化播种等绿色高产技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如期完成,总面积达141万亩。
打造品牌效应,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先后创建了“东海大米”“石梁河葡萄”“黄川草莓”“东海西红柿”“东海淮猪肉”“双店百合花”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有机大米由原来的每公斤16元卖到每公斤30多元。目前,全县拥有24个无公害大米品牌和4个绿色稻米品牌,创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65.4万亩,从事稻米加工的企业达100多家。
展望东海农业,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东海乡村壮美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刘进 李大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