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创业故事】潘国柱:二十余载创业路 一路艰辛一路歌

潘国柱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学业,坚决跟他堂哥一起去南京的一家门窗厂学手艺。在南京做学徒工的日子里,他勤奋学习、刻苦专研各种有可能学到的技术,从不偷懒。他还经常抽空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学习各种销售技巧。 潘国柱 :扬州当时是没有港口的也没有铁路。我们的原材料从广东从浙江发过来的成本太高了。后来我发现就是连云港这边有这个港口。我们从广东把那个货运的集装箱运过来。我们的成本只占三分之节省三分之二。而且连云港以后,还可以通过铁路向这个安徽,向这个河南,甚至陕西山西一带去运输,这样的成本也比公路转运低,所以这一成本的降低呢,也是我竞争力的一种增强。后来由这个原因,就搬到了连云港。然后就在连云港就住到了现在。 潘国柱 :那时候我们就是很勤奋,就是专研这个技术,最后出师了,带了一帮人呢,就是带着新来的一小徒工,再去干。
1992年年底,潘国柱发现苏北的门窗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于是用辛苦赚来的两万多块钱,和家里的两个亲戚东借西凑的筹齐了六万元钱,回到淮安老家开办了一个卷帘门厂,从此他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潘国柱 :干了几年以后,我们嗅觉到了,因为我们的苏北,苏北呢,我发现也在发展一些建筑,然后就门窗这个市场,很多人还是从南京采购,那我觉得我们这边的市场应该是不是,我们当地也应该有这样的工厂对吧。然后我们就回到我们的家乡,在淮安创建了一个小的,以前应该说是作坊式的一个小工厂。干了两三年以后,就是因为最初我们是资金比较困难,一方面是从外面借了一部分钱。然后,又找了合伙的股东,两三年之后合伙的股东之间,就是很难处,然后又分开了,分开以后呢,出于这个人要讲信用,就是我把我们在淮安的这个做了几年的这个作坊,就留给了我的合伙人。
还清了办厂时的所有借款,把淮安的门厂留给合伙人继续经营。潘国柱自己单枪匹马的来到扬州创办了一家门窗配件厂,从事门窗配件的生产和批发生意。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扩大,同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随房地产业的兴起,全国各地的门窗行业都被带动发展,很多地方的门窗配件厂商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异地批发门窗配件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2006年潘国柱又顺应趋势转型,围绕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在连云港市海州开发区兴建工厂,注册成立“江苏美好门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潘国柱 :我们那个企业,最初也是围绕房地产这个兴起,然后发展起来的。后来呢,随着我们连云港这个化工企业和这个制药企业比较集聚,然后这些企业,需要一些特殊用途的门。然后这些产品,之前,我们当地是没有生产的,都是从南方一些发达地区过来的。这些产品进入到连云港,第一个问题是成本比较高,第二个它的周期比较长,最致命的是售后服务很不及时。我就发现了这个商机,然后我们的企业就向这个特殊用途的工业用门转型。在这么多年当中,我们为我们连云港当地的一些,比如像核电站,徐圩化工园区,还有一些我们当地比较著名的一些药企,为他们做了很多一些,很多的这种特殊用途的门,然后我们的产品也是跟欧洲这种技术是基本是同步的。我们的服务还比南方的及时,所以说是当地市场做的是非常好的,当地企业都比较信赖我们的产品。
为了更好的组织整合连云港市门窗及其相关产业链的资源,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倡导同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以期达到抱团取暖、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局面,从而切实有效推动连云港门窗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潘国柱于2016年11月联合全市60多家门窗企业,注册登记了“连云港市门窗协会”。 潘国柱 :经过多方面的撮合,就是包括,这个国家级的这个商会组织,他也支持我们在连云港,就是要做一个协会,这样子呢,就是既能够把国家层面的包括全国各地的一些优质的资源,能够对接到连云港,同时呢,也对我们连云港当地这种行业的发展呢,也是有很好的推动。包括我们地上一些企业的诉求,一些市场的一些情况也可以反馈到国家级这种协会当中去,形成一个很好的对接。
潘国柱在实现个人和企业双重价值的同时,还时刻不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了更好的回馈社会,勤奋、积极、向善的美好门业团队在他的领导下,多次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援助失学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他还成功发起组建了两家“公益”“慈善”协会,为更多的爱心人士更好的回报社会搭建了平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潘国柱 :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我们也是从相对比较贫苦中找出来的,自己慢慢的这个事业做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一点。那么我们就发现很多曾经像我们那样的人需要帮助。也通过一些社会组织,我们就是接触到一些诉求,然后我们会给一些,有一种需求帮助的人,给这些人一些帮助,我也组织了一些,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因为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做企业的,然后我们一起去参与做一些事情。
来源:公共频道
编辑:徐蓓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