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连云港:产业塑形 文化铸魂 “诗与远方”向新而行

2022-05-21 09:52:44


驱车沿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海岸线一路向东,蜿蜒的道路如同腰带般曼妙地缠绕在云台山脚下,连片的红瓦小屋慵懒地窝在青山的怀抱中,悠悠然享受着浪花翻滚的音律,倾诉着渔舟唱晚的古韵悠长……在接连七个国家级荣誉标识的指引下,“美丽乡村”黄窝豁然眼前,原来,“推门面朝大海,开窗鸟语花香”才是这依山傍海的小渔村不可多言的妙处。

“渊涵鱼跃腾云气,树带蝉鸣掩日光。泉声远接潮声壮,添助波澜稳泊航。”长久以来,黄窝村民们靠海吃海,从依靠捕鱼艰难维生,到尝试网箱养鱼、栽培羊栖菜失败,愈挫愈勇的黄窝村民又将目光投向了紫菜养殖,可有谁能想到:一张紫菜,竟真的实现了这个昔日贫困小渔村的凤凰涅槃。黄窝村被先后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国家森林乡村” 、江苏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再精彩的故事都需要精彩的讲述,关于黄窝村的故事,还得靠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讲起:“乡村振兴产业首先要振兴,我们想办法要带领我们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养紫菜成功了以后又做加工,然后推广玻璃钢杆,改进我们的紫菜收割机,把我们的养殖区域扩大,提升我们的机械化程度,以前一天只能采20亩的紫菜,现在一天可以采到60亩都没问题。”

2017年,黄窝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第一村”,从最初的零星几家到全村90%的村民从事紫菜养殖与加工业,原本几百亩的养殖面积也渐渐扩展到41000亩,井喷式的辉煌过后,紫菜养殖密度日趋饱和,海水质量下降,气候变暖,黄窝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紫菜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张立祥思虑再三,决定引导一部分紫菜养殖户转产,鼓励一部分有意向外出创业的村民到山东或大连搞紫菜养殖,可黄窝村的紫菜产业也不能萎缩掉,高公岛的紫菜在中国紫菜行业首屈一指,村里认为应该将最擅长种养紫菜的渔民留下来,继续将高公岛的紫菜养殖业做细做精。

黄窝村根据村民所长进行合理转产,科学运用海域进行养殖,将部分紫菜养殖区改为藻贝立体化养殖,主打脉红螺,并在海上建起了400多平米的休闲平台,致力于发展休闲渔业,除此之外,村里还拉一部分渔民上岸,鼓励渔民做民宿搞渔家乐。张立祥告诉我们:“我们把一些适合上岸的农民引上来,动员一部分人家改造房屋做民宿,动员有手工艺者做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时我们村集体也搭建平台,做餐饮一条街,搞我们黄窝的特色餐饮,引导我们的渔民特别是有一些村姑做一手拿手的海鲜往这上面转。”

黄窝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国家3A级旅游景区“凰窝”揽入怀抱,苍翠茂密的梧桐树林中,奇峰竞秀的山岩幽壑间,成群的冰清绢蝶翩翩起舞,吸引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昆虫保护专家们纷纷驻足,生态科普研学游日渐兴起,孩子们来了既能游玩还能学到知识。

相传“龙与凤”的相恋之地就在凰窝,黄窝村一改传统的旅游观念,开始打造文化乡村游,村里将十几亩空地建成旅游宿营地,并计划修建乡村艺术馆,邀请艺术家驻村,山珍、山果、茶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也即将被开发。黄窝村文化创意设计师、专家团队也给黄窝村做了一个定位,叫艺术进乡村,高品质的乡村建设被赋予相应的文化艺术内涵,把乡土记忆和愁绪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吸引人更多的人来这里、留下来。

仓禀实而知礼节,如何延续好乡村文脉,传承好乡村技艺,让乡村更有魅力,张立祥在黄窝村的思变中也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让文化成为生产力,充分发挥其成为凝聚人心、淳化民风、吸引游客的重要作用:“我这个村依山傍海,靠山我们做乡村特色旅游,靠海我们发展优势养殖。村里想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人前来落脚,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同时挖掘村上老百姓的民间技艺,把村民变成股民,或变成我们的职业工人,让他们从事宣传旅游服务这个行业。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想把我们的特色产业发挥出来,带动我们全体村民共同致富,从而达到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张立祥说。

深夜枕着海风入眠,晨起伴着海浪苏醒。于青山深处,海风缠缠,不经意的转角,视线里皆是一片宁静的蔚蓝,这份夹杂着渔家情怀的文艺小情调真是让人心动不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