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9-09-23 09:37:27

它来了,它来了!

秋分带着丰收一起来了!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9月23日15时50分迎来“秋分”节气,

意味正式“入秋”。

秋分至,昼夜均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秋分昼夜均分,昼夜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而秋分过后,北半球夜长昼短,天气开始慢慢转凉已经到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时候。

此外,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秋分之日"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阳光开始明媚。八月阴中入地收声。阳光随之衰微。前半秋,秋云逶迤,秋霞烂漫;后半秋,阴风四起,秋雨缠绵,秋虫残鸣。

二候蛰虫坯户。秋分后五日,"蛰虫坯户"。"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到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

三候水始涸。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气的影响,春夏水长,到秋冬干涸。
秋分习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秋祭月

吃秋菜

旧日在岭南地域,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里人也称为“秋碧蒿”。到了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可以和鱼片一起“滚汤”,叫做“秋汤”。

送秋牛

秋分时分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有煮汤圆吃的习俗,除了自己食用,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秋分养生

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一个“分”字体现出这个节气的最大特点——阴阳平衡。这个时节,人要与自然相应,注意身体阴阳的平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

秋分时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秋分前后,不仅月饼市场开始旺盛,此季的螃蟹也开始黄肥肉满。由于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与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

月饼是高糖、高脂食品,早上或中午吃可补充能量,也不易发胖,但在晚上,则应少吃或不吃月饼,品尝时,宜多饮绿茶。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

秋分话丰收

古人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天是我国的第二个“农民丰收节”。

我们常说五谷丰登,那么“五谷”是哪五种谷物?稻黍稷麦菽,这些都是啥?今天,小编就送你一份五谷指南!

①稻(dào):一般指水稻,去壳后称大米,是米粉、米线等的主料;

②黍(shǔ):果实称黍子,去皮后北方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③稷(jì):又称粟,脱皮后称小米;

④麦(mài):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⑤菽(shū):豆类的总称,也特指“大豆”。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传承着

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祈风调雨顺

祝幸福安康

盼稻谷满仓

愿国泰民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