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战“疫”影像:一座美德之城
疫情当前,最美的空间,是保持距离;最好的关爱,是互不见面。隔开、隔离、隔断,成为安全的代名词。
如今的港城,寂静代替了喧嚣,建筑物都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每个小家静静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做好防护,不擅自外出。
空旷的万达广场
不堵车的海连路
没有人的盐河巷
冲在这场抗疫战斗最前线的,是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脸上带着疲倦,却满怀战斗后的激情。为了节约防护服,隔离病房每次只能进一个护士,要工作6小时候才能出来,期间不能进食也不能上洗手间,医护人员连水也不敢多喝。
//////////
疫情之下,最“不听话”还在大街上穿梭的,是这些穿着荧光黄色警服的交警们。他们忙碌在每条道路和每个高速收费站,“请停下量一下体温”,这句话不知道一天要重复多少遍。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退休的老交警郁其金和郁艇是一对“父子兵”,虽然二人都在路面执勤,隔得也不远,但自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父子俩就没见过一次面。
交警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交警连云大队值班人员就收到了一对母女送来的口罩和牛奶,慰问信上亲切的话语温暖了大家的心:警察叔叔加油!
//////////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上,有无数的“战士”勇敢地冲在前面,舍弃小家,保卫大家。这其中,就包含了一对对夫妻,他们职业不同,但信仰相同,演绎了一幕幕“抗疫第一线,上阵夫妻兵”的感人故事。
//////////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不是护士,却依然放弃休假,选择勇敢逆行。他们排查核对居民信息、摸清武汉返乡人员底数、加强科学防疫宣传、为重点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他们是普普通通的社区工作者,却担负着疫情防控的重大责任。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都12天没看到你了!”微信视频里,儿子用哭腔渴求魏亚非回家。可魏亚非作为社区父母官,每天必须挨家挨户走访盘查,常常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他说,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有他们的支持,再苦再累也不怕。
面对国人共同的挑战,不仅是一线抗灾人员,各行各业的企业和个人也纷纷施以援手,聚沙成塔,让我们对战胜病毒更多了份信心和底气。
连云街道工作人员手持小喇叭,每天在居民楼下用地道的连云港方言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亲切的话语温暖了人心。
//////////
一些物业不封闭的老小区,存在消毒防疫不到位的隐患。海州区市政二处女子清掏班的队员们主动请缨,穿上防护服,背上消毒瓶,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
//////////
面对疫情,党员们都主动请缨到前线,越是艰难时刻,越显责任担当。有这样一位九十岁的老党员,虽然身体不允许再上战场,但他通过海州区红十字会捐了10万元,用于武汉的疫情防控工作。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何况我还是党员。”
//////////
作为连云港本土企业,康缘药业扛起责任,累计向抗疫一线捐赠了2500万元善款和物资。
//////////
在灾难面前,充分了解才是消灭恐慌的良药。默默奔赴在抗疫一线的媒体人,日夜坚守岗位。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和战士们站在一起;他们是百姓了解世界的“眼睛”,记录下一个个感人时刻,宣传最新的防护知识。
大年初四,八位民工兄弟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板房建设。当火神山医院建设完成后,他们又调动更多的兄弟,继续奔赴雷神山,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贡献他们的力量。
2月1号,连云港市民蔡建华自己开车把价值40多万的100台呼吸治疗仪,送到武汉同济医院,武汉龙阳医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抗疫前线送去了最紧缺的物资。
2020年2月2日,这是的确一个特殊的日子。连云港市集结了15名医疗精英,前往湖北武汉进行援助。画面里,由于个人安全考虑,医护人员都含泪剪去了长发。
2月9日,由30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全市第二批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
2月11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11名医疗精英再次逆风而行增援湖北,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小民亲自带队。
这些队伍里,有嗷嗷待哺婴孩的父母,有白发苍苍老人的儿女,家人的面,已经好久都没见过了。此去一行,必将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他们说:我们信心十足,一定会用最短的时间打赢这场战役!
在港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月31号,连云港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2月6号,第二例出院。
2月9号,第三、第四例出院;2月11号,第五例出院。他们脸上的笑容在告诉我们:胜利就在前方。
航拍图片:张奎亮
记者:张艳 李政达 张晨
编辑:胡凡
审核:段潇
终审:万自力 汤泠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