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看老乡】百村调研行之走进浦南江浦村
4月13日下午,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机构,进行了“百村调研行”暨“全面小康看老乡”媒体采访活动,连云港手机台记者第一站走进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来感受高质发展下的乡村文明。
直播带货热潮 促进村民增收
记者来到慢时光多肉植物大学生创业园,推开淡蓝色的栅栏门,一颗颗灵动地多肉植物铺满整个园区。
该园区的管理员刘学介绍,园区2014年创办以来,占地10亩,有多肉品种410多。通过多种销售渠道,年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左右。
随着近几年直播带货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直播在线挑选自己喜欢的品种,被选中的品种上面都会插上标有价格的标签,表示已经被售卖。刘学说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直播带货,一般每场直播在两三个小时左右,成交额平均在四五千左右。
从老板到农民 搞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致富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集瑞园农庄进行参观。在单体温室大棚采摘园,记者见到了62 岁的张建平,他是山西临汾人,1998 年辞职经商,2006 年来到连云港港口做铁矿粉进口生意。
2010 年国庆节,在参加一次招商会上,张建平看中了江浦村的生态农业项目,实地考察后迅速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仅仅半个月后,22 个蔬菜大棚就开建了。
开头的两年,张建平都是赔的,当地政府兑现承诺,通过补贴基本弥补了他的亏损。到第三年,张建平的蔬菜大棚开始盈利,这让他渐渐有了信心。2016 年,张建平投资建起了一座占地 22 亩的单体温室大棚采摘园,现如今,每个棚子一年的纯利大概在100万左右。而且采摘项目也很受市民欢迎。
不仅靠技术分享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张建平的公司还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63 岁的朱立朵下肢残疾,10 年前,丈夫去世,儿子远在新疆工作,儿媳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一家人每月都靠儿子寄来的工资生活。张建平知道情况后,将朱立朵安排到他的大棚从事体力较轻的管理工作,现在每个月有 2800 元左右的收入,朱立朵非常满意。
据了解,张建平的公司有 130 多名工人来自当地江浦村,这些工人平均年龄在 62 岁以上,基本都是留守老人,他们中间有 12 位残疾人和 30 多名困难户。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见证移民村变迁
江浦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4000多口人,近一半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石梁河库区搬迁而来。在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里记录了19年来江浦山乡巨变。泥泞的乡村土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最初的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在江浦村的海州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村民正在打理蛇瓜藤,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她就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自己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除了每年的土地流转金,两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加起来有4000元左右。现代化的种植技术除了让人耳目一新之外,也让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些年,江浦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好,二是靠全体村民的接力奋斗,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帮他们更好的加快步伐奔小康。”李罗华笑着说。栉风沐雨19载,现如今的江浦村较成立之初,生产总值翻了10倍。仅2019年,江浦村集体年纯收入1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万元,该村先后获评“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全国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下一步村力将把重点放在打造水美乡村的建设上,创办民宿等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江浦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化一点,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国十几亿人口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通过乡村振兴,使几亿农村人口同步进入现代化,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接下来连云港手机台报道组还将前往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云台山景区云台街道后观村等多进行新闻采风报道。
连云港手机台记者:方婧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