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时空│早期摄影术是如何传入连云港地区的?(三)
提起“海燕”照相馆,老新浦街人都知道。即便是在照相馆随处可见的现在,拍证件照、全家福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习惯去“海燕”照相馆,因为它是一家老字号照相馆。1939年开张至今,“海燕”照相馆拍摄了无数张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记录了无数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照相馆墙上挂着的那一张张老式的婚纱照、喜气洋洋的全家福、规规矩矩的证件照,留下了人们太多的珍贵记忆。
和板浦“丽华”照相馆的创始人王丽生一样,“海燕”照相馆的创始人陆景春也不是连云港本地人,为了开这家照相馆,已经成家立业的陆景春带着三个儿子从扬州来到了海州,从此,陆家开始在连云港落地生根。现在海燕照相馆的经营者陆兆明是陆景春的重孙,也是第四代传人。
陆兆明:扬州过去属于盐商集散地,他可能跟盐商,跑到这边发现照相这个行业当时在新浦这边不太多。他就看好这个商机了,回去以后就跟我爷爷他们老弟兄几个磋商了,准备到这边来,好好发展照相这个事业。
陆景春和四个儿子商量好之后,留下大儿子在扬州支撑门户,带着其他三个儿子来到海州创办照相馆。最初,照相馆的名字并不叫“海燕”。
陆兆明:海燕照相馆他一上来不叫海燕照相馆,他叫富美照相馆。一上来他的位置是在新浦后街就是海昌路跟市化路交界的地方,建筑面积八百多平方。
“富美”照相馆是当时海州地区规模较大的照相馆,设备也非常先进,购置的一台照相机一直用到了90年代后期。
陆兆明:老太爷创办这个照相馆的时候用现在的行话来说,他对硬件投资比较在乎。当时的一个照相机,就是德国的一直用到90年代,后期的大转机,就是转360度的照相机。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苏北鲁南地区是没有这个照相机的,价格也不菲。
在过去,拍照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个时候照相,多半是因为订婚结婚、过年过节、生日纪念、毕业、同学间留念等。
陆景春将这台德国产的照相机留给了三个儿子后又传到了孙子也就是陆兆明的父亲手里。1954年,陆兆明的父亲小学毕业后,来到照相馆学习摄影技术。1956年公私合营,陆家人仍然在照相馆服务,身份转变为单位职工。
70年代,“富美”照相馆更名为“海燕”照相馆。无论名字如何变化,陆家人坚持质量至上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陆兆明:他(陆景春)对经营质量方面要求相当高,包括我爷爷他们在公司合营之后到照相馆担任负责人的时候要求也比较高,我父亲也是的。我父亲就是病退的时候,他都没有忘记照相,逝世之前他都不忘记这手艺。我记得那时候他对我要求相当高,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父亲对这些技术书籍一直看到最后,看到他人生的最后。我记得有一本摄影杂志,当时来说一点都不便宜,每个月都要我到新华书店把这个杂志买了。最后一个月我买来给他看的,看了没过几天人走了。
2008年,陆兆明从连云港市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承包了“海燕”照相馆一直经营到现在。第三代陆家人已经退休,第四代也只剩下陆兆明夫妻俩还在从业,第五代则各有各的事业。陆兆明说,他的孩子虽然对摄影感兴趣,但是继承祖业也难以实现。
孩子对这个感兴趣,但是抽不开身了,大学毕业以后他就跑到南京去了。他说他以后管理就行了,我说你在南京怎么管理啊,等以后再说吧。我说我的岁数现在也不是太大的,干个十年八年也能干。
也许陆家的摄影术未必能传承下去,但是“海燕”照相馆这么多年来拍摄的照片会永远见证着社会的发展。
来源 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