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垃圾分类,诞生“港城样本”
以前,多数生活垃圾主要采用传统的“集中混合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模式,不仅浪费垃圾中的可再利用物品,还增加了垃圾的处理量和处理难度。今天,我市积极探索“物业自营”、“智能回收”等分类处理新模式,这样的垃圾分类“港城样本”,推动着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形成了一道道新的文明时尚,这份新时尚也正变成了港城人的新习惯。
据了解,“物业自营”垃圾分类模式,是由政府统一提供相关管理软件平台和分类投放设施,社区协助开展宣传活动,物业小区提供环保驿站场地,专人回收、分拣、堆放,再把有价值的可回收物直接卖给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其中差价变为物业的盈利收益,一部分用于奖励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一部分用于物业垃圾分类工作的贴补,该模式有效保障了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的可持续运行。
在蓝天华侨城的环保驿站,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垃圾分拣工作,里面有专门的积分兑换区域,架子上摆放着可以用积分兑换的洗洁精、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开始实行物业自营垃圾分类模式时,居民了解的不多,参与的也少,后来通过开展活动、大力宣传、积分鼓励等措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来,每个月可以回收有价值的垃圾3吨,有害垃圾0.01吨。
在我市,物业自营模式这样的“港城样本”还有不少,“智能回收”就是另外一个成功的模式,它吸引了更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其中。在苍梧小区,记者一进大门就看到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小区居民正在柜前操作,他告诉记者,小区的每个住户都有一张智能积分卡,通过平时正确地分类投放,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现金,也可以在附近的超市购物,非常方便。
自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小区建设以来,在这些“港城样本”的带动下,全市建成垃圾分类小区552个,建成区居民小区共580个,全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17%。经过三年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垃圾分类理念渐入人心,各个试点小区的垃圾回收量不断提高,市民对于垃圾分类逐渐形成了共识,慢慢养成了垃圾随手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港城的文明新风尚。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众的素质高低。在推进垃圾分类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港城样本”涌现出来,用一个个成功的新的模式,催动更多的人们放眼长远,关注“门前雪”之外的“大环保”,不纠结于垃圾分类的“小麻烦”,让“麻烦事”变“分内事”,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风尚、新规矩,那么文明的行为方式就能逐渐养成,日常生活环境就能得到改善,城市也将变得更健康、更文明。
编辑丨邵海生 蔡蕴馨 孙硕
通讯员丨 孙淑丽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融媒体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