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应放开不放任 便民更为民
“夜色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今年国内各大城市的独特一景。进入6月,入夜时的港城,华灯下,人声鼎沸,浓浓的烟火气,在港城上空渐渐升腾。走向复苏的“夜经济”不仅为夜晚增色,也成为港城提振消费市场的一大“法宝”。专家建议:“地摊经济”应放开不放任,便民更为民。
华灯初上,港城街市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不论是创意新奇的“潮流集市”陇海步行街、还是吃货云集的“大排档集市”盐河巷,都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人们在美食、时装、饰品、日用品等摊位前精心挑选、流连忘返,感受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记者发现,一辆车子、几张桌子,就可以撑起一个摊位。在疫情影响之下,地摊让不少无经济收入的人员成功“自救”,也让不少“上班族”满足了摆摊练手的好奇心。记者发现,在“夜工族”中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随着夏季的到来,进入“夜经济”快速发展期,最有人气的还数餐饮行业。一家大排档老板告诉记者,在盐河巷,几乎每家每晚都会翻台好几次,主要消费人群以年轻人和游客为主,一晚上能赚个100元至300元不等。
低成本、低门槛的地摊生意,的确让低收入群体有了一份经济收入,也让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实惠和便利。不仅是盐河巷,入夏以来,港城多个商圈都被激活。可见,发展“地摊经济”,培育多种“夜经济”形态,不但能够激发城市的消费潜力,更是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一环,是释放市场动能的有力支撑。在全民响应“地摊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到,“地摊”的全民化所衍生出来的环境、交通、噪音等问题。放和管的问题也再次被关注。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时肯定“地摊经济”。一时间,“地摊经济”火了,有鼓励的声音,也有很多杂音,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地摊经济”?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教授卢山认为,既要肯定“地摊经济”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作用,也不能无条件地任由其发展。
卢山表示,在发展“地摊经济”中,要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准确把握管理城市与方便市民,规范市容秩序和助力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地摊经济”和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打造有地域文化、有地域品牌特色、有地域物种特色的“夜经济”。
记者丨魏鑫 李蕾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融媒体新闻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