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科技力量引领农业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靠科技创新。“十三五”期间,我市农科院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在农作物育种等领域创立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转化成果,引进高层次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国家、省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科技创新力量喷涌迸发,为港城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催化剂。
日前,我市举办了优质稻米评鉴会,专家和市民代表现场品尝了港城优质大米,由市农科院选送的十种优质食味稻米深受大家好评。近年来,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针对我省淮北稻区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通过大量引进筛选高产、抗病资源,导入抗源提高抗病性、提高穗粒数增加单产等育种方式,参与育成并通过审定水稻新品种多个。
王宝祥 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室主任:我们“十三五”期间一共选育出不同类型的各种品种有8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一个是连梗15号,这个品种适合轻简化栽培,比如直播稻或者机插秧等等。还有一个优质食味代表品种就是连梗18号,这个品种就是淡香味。
随着市农科院对水稻品种的不断研究开发,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水稻,如适宜秸秆还田的脆杆水稻品种和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耐盐水稻新品种。目前,市农科院有9个水稻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各类耐盐水稻区域试验,今年进入国家耐盐区试和江苏省耐盐区试生产试验的品种3个,耐盐水稻新品系盐田育1号和连鉴23号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
刘世家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这几年的水稻,他们(市农科院)有很大的进步,品种选育里面有很多新的品种,特别是生产上面结合比较紧,在保证质量方面产量也没有降低。另外他们研究也多样化,比如他们做的脆秆,盐碱水稻他们也做的很好,都是有一些引领作用。
“十三五”以来,市农科院以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科研和生产脱节问题。自主选育的优质、高产、抗逆等作物新品种及高效绿色配套栽培技术,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品种升级换代,也带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市农科院提升重点学科质量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型学科。发挥农业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等方式,使农民获得更多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徐大勇 市政协副主席 市农科院院长:“十三五”以来,我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省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育成水稻、小麦、玉米、洋葱、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28个,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7项,发表科技论文250余篇,获专利13项,更获得国家、省各类成果奖22项。 进一步为我市“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融媒体记者 张韬 王伟宇
融媒体记者丨张韬 王伟宇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融媒体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