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的榜样 | 陈建霞:自强创业“美绣娘”带动“姐妹”绣出致富路

2021-03-30 16:18:22

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幸福路街道幸南社区,有一位身残志坚的“美绣娘”陈建霞,3岁时因病导致右腿残疾,无法正常行走,但经过后期刻苦努力,她不仅把刺绣艺术带到了奥林匹克文化节,还主动带动了无业妇女、下岗女工、残疾人等一群“姐妹”绣出了致富路。

1986年,18岁的她机缘巧合进入锦屏磷矿绣花厂成为了一名缝纫工,待的时间越久,对刺绣的兴趣也越发浓厚,然而好景不长,因绣花厂效益差下岗了,身体残疾又没有其它特长的她,为了养活自己到处打工,做过保姆、卖过韭菜、打过杂……陈建霞在尝试那么多行业后,发现自己对刺绣的喜爱只增不减,陈建霞便买来缝纫机、针线、书籍和样品自己摸索,照着样品一针一针地绣,绣坏了,重新再来,通过5年的晚间练习,陈建霞的技法更加娴熟,无论是生活中常见的静物,还是花鸟鱼虫等,在她灵巧的手下,都变得栩栩如生,完美灵动。“我在未来想做一名手工艺品传承者,将刺绣行业发扬光大。”陈建霞坚定地说。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说这话时,陈建霞正在自己打杂的杂货店里,十分娴熟地进行着刺绣,有传统的小老虎、小肚兜,也有充满时尚感的饰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刺绣的独特魅力,陈建霞便试着将绣好的小孩花肚兜放在杂货店里展示,没想到精美的绣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就这样,陈建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做一个刺绣肚兜,一般能卖到50元到90元不等,一副山水画或动物图则要达到千元左右。”随着生意逐渐红火起来,陈建霞在社区的帮助下,于1996年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绣花店,自主创业养活自己,因手艺精湛、价格公道,绣花店很快红火起来,经营范围也从普通的服装缝补,发展为高档服装刺绣、专业成套机绣。如今,陈建霞的刺绣手艺不仅传到了市外、就连南京、北京甚至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客人都到陈建霞的刺绣店订购绣品,市场销售供不应求。2008年“花开富贵,国花牡丹”的刺绣图入选为第五届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中国残疾人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展”、连云港花果山景区美猴王的表演服也向陈建霞抛出了橄榄枝。

“我是一名残疾人,也曾经是一名下岗女工,深知没有一技之长人员的迷茫和痛苦,定期在社区举办刺绣技术培训班,就是为了提高技能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让‘姐妹们’掌握一技之长。”小有成就的陈建霞,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为她们提供再就业、创业的机会。

“最要感谢的人是我‘师傅’,是她带领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顾宝玉回忆起以前学习刺绣时,感慨地说,“当时因工厂改革被迫下岗,是师傅把我带到这个‘大家庭’中找到了归属感,创造了自己的事业,刚开始刺绣特别难,怎么拿针,怎么下针,怎么选线、配色,怎么使用刺绣机器都是‘师傅’一点一点教出来的,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从天亮练习到天黑,若是绣品没有达到标准,‘师傅’就手把手演示给我看。”就这样在陈建霞的五年悉心教导和帮助下,顾宝玉从学徒到刺绣师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从原来一个连针都握不好的“女汉子”变成了一个拿起针来行云流水的细腻之人,学成之后,于2005年在淮安老家开了家属于自己的刺绣店,每年有9万元收入。

残疾人李含(化名)经区残联介绍来到陈建霞培训班学习技术。“在培训班第一次系统学习刺绣,作用非常大,让我突破了原来只会小作品的局限,学会了如何构思画图、如何通过不同的图案组合表达不同的寓意。”李含开心地说,“现在能单独绣出一些漂亮的绣品,陈建霞还通过妇联、残联等机构帮助我拓宽销售渠道,日子过的越来越好。”据了解,仅去年一年,陈建霞共代‘姐妹’销售200余件刺绣品,销售额高达3万余元,在陈建霞的努力下,王珍、张建铭等300多名学员通过刺绣技术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陈建霞被海州区残联定为“海州区小型可复制残疾人培训就业点”。

陈建霞以自己的心灵巧手绣出了别样的美丽,绣出了致富的新篇章。接下来,陈建霞设想把刺绣培训班办到更多的乡、村,着力培养一大批刺绣女能手,精心打造优质刺绣产品,扩大刺绣户规模,创建刺绣品牌,将刺绣这一手工艺术形成致富产业,为“姐妹们”创出一条更加宽阔的致富路。


编辑丨叶书均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闻网络管理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