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强烈!灌河入海口海水颜色见证连云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4月1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情况
展示了一组
2017年与2020年灌河口的卫星监测照片
对比非常强烈

2017年的卫星遥感照片显示
灌河入海口海水颜色
呈现出褐红色喇叭口图形
面积约260平方公里
2021年的照片显示
灌河口入海口的海水颜色
已经与周边海水融为一体
看不出明显界限
这反应出近年来
连云港市在海河治理、化工园区整治
等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前灌河口周边分布着不少‘小化工’,随着江苏化工行业整治的推进,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关停,灌河口的海水颜色明显恢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处处长朱德明说,如今,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年的伪虎鲸又出现在灌河口,这是环境变好的生动写照。
两组照片,见证了江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江苏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目前共建设自然保护区31个,保护面积达江苏省总面积5.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2%,庇护了省内近六成物种,麋鹿、丹顶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2025年,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将超过90%
发布会上,亮出了江苏生物物种“家底”。根据2017年至2019年试点县域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4588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42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401种,淡水水生生物1380种,其中鸟类尤为丰富,高达311种。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其中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江苏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多地记录到金雕、苍鹰、豹猫等顶级掠食者,以及水蕨、马口鱼种群、虎纹蛙等物种的出现,指示着江苏省生态环境正得到有效恢复,食物链逐渐趋向于完整与稳定。


《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江苏的“小目标”:到2025年,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规划与重点工程得到有效落实,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根据《意见》,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基础保护能力方面,江苏将开展以长江江豚为重点的水生生物监测,在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长荡湖等其他重要水体利用eDNA技术同步开展重点水生物种监测。此外,江苏还将明确重点保护对象,摸清长江江豚、宝华玉兰、勺嘴鹬等省内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趋势、分布差异、栖息生境等现状,建立重点保护物种的环境DNA监测数据库。
编辑丨胡凡
审核丨段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