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两次聚焦连云港
3月11日晚,
央视《新闻联播》栏目,
两次聚焦连云港。
记者从南京海关获悉,今年前2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运量突破1万标箱,同比增长45.4%。班列覆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地区,货物涉及整车、家电、服装、食品、钾肥等100多个品种。
新闻链接——江苏连云港:春风吹响奋进曲,连云港港“霸气”开新局
大海奔腾,春潮涌动。远眺海面,货轮劈波斩浪,络绎不绝,港口内一辆辆集卡来往如梭,连云港港在奋进的春风里“火力全开”,起步即冲刺,实干开新局。
“中国连云港港-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港口” 航线顺利首航
2月24日,装载33个果蔬大冷柜、3000吨水泥及其他件杂货的“星慧”号轮船,从连云港新东方集装箱码头(LPCT)离泊,预计8-10天可到达柬埔寨七星海码头,标志着“中国连云港港-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港口”直航航线顺利实现首航。
柬埔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也是最早响应、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作为“一带一路”的强支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连云港港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抢抓RCEP全面生效机遇,不断深化拓展与柬埔寨多领域合作。
此次连云港港与柬埔寨七星海国际港口实现直航运营,是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将为双方提供综合成本更低、运输时效更优的全新物流模式,有力促进双方贸易往来,也将填补连云港港与柬埔寨港口直航的空白,对加快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 RCEP 区域经贸合作、推动中柬两国共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0万吨 “巨无霸” 连续 “刷屏”
2月28日上午9点,宛如一座“移动矿山”般巨大的40万吨矿石船“希纳”轮在数艘拖轮的护航下,缓缓靠泊连云港港88号泊位。至此,今年2月份,连云港港单月累计接卸全球最大的40万吨矿石船达6艘次!“巨无霸”的频靠进一步彰显了客户对连云港口岸环境的认可,对港口装卸效率的肯定以及对码头服务质量的信赖。
今年以来,连云港港新苏港码头专心致力于卸船效率提升,针对40万吨船舶科学制定专属生产流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了2月份6艘40万吨矿船连续靠泊接卸,得益于海关、海事、边检、引航等口岸单位的大力支持:加强与海关、海事、边检、引航等口岸单位的沟通协作,相关单证办理开辟“绿色通道”;高效协同、紧密配合,确保卸船作业效率最大化,实现40万吨船舶47.83小时完船;个性化船舶保障方案,让每一次来港都能体会到“私人定制”般的服务。
作为连云港港绿色专业化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苏港码头公司是连云港港乃至江苏省首个具备靠泊40万吨船舶能力的码头。自2023 年12月19日首靠40万吨矿船以来,新苏港充分发挥深水泊位优势,开启了大船时代,40万吨矿船接卸艘次稳步提升。
42.37万吨化肥唤醒酣睡的春天
春耕备耕,肥料先行。进入春耕关键时期,春耕用肥呈现发运集中度高、周期性短、发运量大的态势。作为全国重要的化肥进出口岸之一,连云港港充分发挥国际枢纽海港作用,积极克服轮番来袭的暴雪冻雨恶劣天气,加大加快钾肥疏运力度,全力保障春耕农资全程物流链通畅。
面对港存化肥量的迅速增长和后续接踵而至的集港计划,连云港港通过港区场地互借、摸排港外合适货场,有效激活沉寂资源,实现场地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在化肥装卸现场,连云港港聚焦多方式接卸、专用货场堆码和公铁双线运输,全面落实春肥优先靠泊、优先接卸的要求,并依托 “三组联建”工作机制,迅速组织了多支由二线单位组成的保春耕冲锋队,有效减轻一线生产压力,提高作业效率。
流程愈加成熟的港口首套散化肥自动码包系统(机械手)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降低了生产高峰时劳动力紧张对化肥装车效率的影响,还减少了场地化肥运送至码头前沿的生产环节,更实现了小包装化肥自提的随时灌包,结合针对服务集港司机所自主开发的“东方装车小助手”微信小程序,极大缩短了自提车辆在港停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据统计,2024年连云港港已完成化肥吞吐量42.37万吨,增幅高达235.47%。预计一季度将达到65万吨,占去年全年化肥吞吐量的47.17%。
神州大地生机盎然
活力中国蓬勃发展
在《新闻联播》栏目的最后
镜头再次聚焦连云港
石化产业基地
带大家一起领略
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新闻链接——徐圩新区: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一个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黄海之滨崛起,迸发出无限活力。
这片产业投资热土持续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气息,这座管网纵横的石化新城有力澎湃着绿色发展动能。徐圩新区深入践行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努力把现代工业“规划图”变成重大项目建设现实图景。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23年,徐圩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55.25亿元,同比增长97.7%;规上工业总产值1811.7亿元,同比增长116.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39.6亿元,同比增长157.4%。
“我们将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树牢大局观、增强责任感、争做实干家,全力当好全市工业经济‘压舱石’,以担当作为真正挑起大梁,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引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崛起,为全市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分答卷。”连云港市副市长、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吕洁说。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春光无限好,奋进正当时。施工工地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挖掘机长臂挥舞,管廊蜿蜒盘旋,石化装置林立……行走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蓬勃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
“开车成功!”1月5日,盛虹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万吨/年高端材料PETG装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项目以虹港石化PTA和盛虹炼化乙二醇为原料,延链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随着项目的成功投产,盛虹石化PETG总产能跃居国内第一。
重大项目既是引领投资、支撑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引擎”。走进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的施工现场,地下部分已施工完毕,近5000名工人正在进行钢结构、设备以及工艺管道安装。作为江苏省重大项目,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16亿元,规划建设70万吨/年EVA、5万吨/年高端聚烯烃,以及环氧丙烷/苯乙烯及多元醇等项目。项目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陆续中交,其中EVA装置全部投产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EVA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预计实现年产值80亿元、销售利润20亿元。
作为江苏沿海开发重要经济增长极,徐圩新区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共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超5000亿元。徐圩新区精心调度盛虹炼化一体化等已投产项目开足马力,加速推动虹景新材料、虹威化工等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全力保障盛虹高端深加工产业链、卫星化学α-烯烃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着力铸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主引擎”,更好引领全市石化产业整体性协同发展,努力实现链条紧密衔接、产业联动支撑、区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重点依托重大龙头企业,徐圩新区深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布局推进石化高端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提升研发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开辟下游产品高端化、差异化新赛道,并在原料多元化、材料高端化、运营智慧化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强大支撑。”徐圩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厚峰说。
早发力、快发力,抢时间、抢机遇。2024年,徐圩新区将全力攻坚重大项目,不断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立足全市工业增长“主引擎”定位,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知重负重、奋发有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扛起重大项目建设重任。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
国内首部推动石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开创了我国法治护航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河;印发施行《关于支持石化产业基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增获批中节能、洋井环保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及连云港石化、虹洋热电、方洋能源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力科技创新,积蓄发展动力,徐圩新区驱动“创新引擎”,全面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世界一流,就不能只论产业规模。徐圩新区坚持全球视野,着力提升园区管理、数智赋能、“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实力,加快塑造比较优势,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把规模优势转化为高水平、特色化的产业集群优势,并贯彻落实到产业招商选择、项目建设管理、要素资源保障等各方面各环节,形成推动化工园区跻身一流转型发展的科学实践。
主攻前沿技术,蹚出发展新路。建立石化基地企业VOCs特征污染“物指纹库”,形成企业数据信息库及VOCs排放清单,实现VOCs精准溯源,全力推动VOCs减排项目取得实效;在园区层面全面推行冷却塔烟气消白,对石化产业基地19台已建冷却塔进行消雾改造,新建122台消雾型冷却塔;启动实施一批碳捕集和利用项目,助力实现“零碳使命”;创成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示范试点化工园区。
主攻产业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徐圩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投资约331.67亿元,形成吞吐能力8500万吨;加快构建海河联运、陆海联运、海铁联运集疏运体系,港产联动发展水平国内领先;2023年,徐圩港区共实施31个重点项目,港区消防通道二期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海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全速推进;扎实推进清洁能源供热、海水综合利用、配电网储能、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盛虹先进材料国际研发中心、长华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创新赋能,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空间。在希望的春天里,徐圩新区积极担当,实干争先,以临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空中俯瞰,“钢铁森林”与青山碧水各美其美;远眺湿地,成群结队的鸟儿共同奏响大自然的交响乐。如今的徐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色是徐圩新区最亮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颗生态明珠。”徐圩新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新区率先编制印发了《徐圩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2022—2030年)》,建立了石化园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指标体系,形成了东陬山森林公园、云湖、香河湖、古泊善后河、埒子河口等“一绿两滨六湖七廊”生态多样性保护空间。
在徐圩新区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徐圩新区栖息、落脚,展现出对这片土地的情有独钟。截至目前,徐圩新区共记录到鸟类15目40科12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Ⅱ级11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徐圩新区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织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崛起”梦想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徐圩新区PM2.5浓度由34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4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善后河闸2020年至今均达到地表Ⅲ类水,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在近岸海域水质方面,2023年徐圩新区涉及的5个近岸海域考核点位年均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稳步提升。
开发建设的这些年,徐圩新区不断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直面问题中坚持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徐圩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水平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安全环保管控体系。
——在园区边界及周边敏感点建设了11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及100座空气微站;在建成的化工企业废气排口及厂界安装200余套废气监测站点,形成覆盖全园区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组建具备大气、水、土壤、生态全要素覆盖的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能集团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氮氧化物近零排放、VOCs高效治理、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国内外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成功研创全球首套化工废气近零排放装置。
——高标准打造东港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净化工程,建立生态缓冲区,进一步保障了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正在建设的徐圩新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试验段,将全面改善海岸线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区近岸海域水质。
——建成投用石化基地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实施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处置协同联动;形成政企联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配备各类现代化专业救援装备。
徐圩新区矢志打造国内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化,以高质量产业集群助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快引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崛起。
黄海之滨,千帆竞渡,乘浩荡之势的徐圩新区,正奋楫扬帆、逐浪而行,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徐圩新作为!
编辑丨石珂玮
初审丨徐蓓蓓
复审丨段潇
终审丨刘超
来源丨央视新闻 新华日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