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二十六期
2023-03-01 08:51:1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古诗《梦还乡》,诗作者是南朝宋时的“连云港人”,当时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整首诗借梦抒情,满满的思乡之意。
山水养情——带您跟着诗词走海州
梦 还 乡
鲍 照
衔泪出郭门,抚剑无人逵。
沙风暗空起,离心眷乡畿。
夜分就孤枕,梦想暂言归。
孀妇当户叹,缫丝复鸣机。
慊款论久别,相将还绮闱。
历历檐下凉,胧胧帐里晖。
刈兰争芬芳,采菊竞葳蕤。
开奁夺香苏,探袖解缨徽。
梦中长路近,觉后大江违。
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
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
波澜异往复,风霜改荣衰。
此土非吾土,慷慨当告谁!
——鲍照《梦还乡》赏读
张 勇
这是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的一首客居远方时的思乡之作。鲍照出身贫寒,少有文思。20多岁时因献诗于临川王刘义庆而得以提拔为国侍郎。后历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诗题《梦还乡》点明了诗的内容。这里的“乡”自然是诗人鲍照的家乡——“东海”。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南史•鲍照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对于刘宋时的“东海”今为何地,尽管众说纷纭,但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是钱仲联《鲍照年表》的观点:“此东海指南朝侨置之郡,郡治今江苏涟水县北。”臧励龢等编写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将“东海”的历史沿革表述得更为清晰:“‘东海郡’南朝宋置。东魏改曰海西。隋废。故治在今江苏涟水县北。”《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等地方志均将鲍照列入《人物志》中并载其事迹。由此可大致确定,鲍照的家乡即是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
这首诗通过记述梦境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开始便交待致梦原因。先是写行动:含着眼泪走出城门,在无人的大道旁抚剑徘徊。“含泪”是写他此时的心境:伤心之极,悲从衷来。“抚剑”是写他此时的心事重重。接着写环境:风沙迷漫,天空昏暗。此处写环境,也写心情。他眺望远方,风沙昏暗了天空,更黯淡了诗人的心情。最后交代原由:“离心眷乡畿”。啊,原来诗人是在思念故乡呀!
接着写梦中还乡。诗人紧承前面内容写起,“夜分”,即夜半,半夜。半夜才睡下,可见诗人的心绪的不宁。“孤枕”的“孤”字,则写出了诗人的孤寂难耐的心境。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用“夜分就孤枕,梦想暂言归”自然过渡到对梦境的记述。诗人一会儿写妻子在窗下又是缫丝,又是织帛,又是叹息,一会儿写夫妻二人久别重逢,相互搀扶,情意慊款;一会儿写夜色,檐下清凉宜人,帷帐清辉半笼,一会儿写白天,“刈兰”“采菊”,“开奁”“探袖”,采集香花香草,重温夫妻恩爱;一会儿写室内,一会儿写室外。这里思维跳跃,缺少连贯,正反映了梦境中的错乱迷离。梦醒时的感受,一下子又将梦境过渡到现实,“长路近”“大江违”,梦境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无比遗憾的心情。
最后写梦醒后的慨叹。诗人先写大梦初醒时的情状:“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一个“空”字点出了他的无比失望。梦里再好,毕竟是梦,而眼前却是“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山高水远,路途漫漫,阻隔了还乡的归程;更何况江潮来去起落,自然滋荣衰老,世事变化,乡情难诉!至此,诗人自然而然地发出了“此土非吾土,慷慨当告谁”的感慨,非常直白地表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感受。这里诗人借用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名作《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与慨叹:这块土地虽然确实美好,但它并非是我的故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呢?而此刻我的郁闷、我的心绪又应该向谁诉说呢?
这首诗由客居他乡写起,继而积思成梦,集中笔墨来写梦中的夫妻相见、情意慊款,再写梦破人杳,好景不再,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思乡的迫切焦灼、客居他乡的孤独无助充分地表达出来。晚清著名经学家王闿运认为此诗“铺叙太详”,而这恰恰是本诗的一大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思乡的情结,是不受时空羁绊的内心表达。古人借梦抒情,今人亦然,字里行间,尽显思念。
(节选)
李坤
因为几座山记住了一座城,因为一座城丰润了全部的记忆,海州就是这样的一座城。
与海州耳鬓厮磨的日子,是读书、习文、浪迹山水的不暇时光。在海州读书的时光里,除了上课,图书馆里读书,记忆中更多的是山水之乐。学校最近的双龙井,不知去了多少次,也不知趴在井口傻傻地向里面张望了多少回,总想去探究清楚“双龙”的前世今生。不止一次地去过孔望山,在摩崖石刻前流连驻足,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在龙洞庵,孤灯青烟,那棵古树下,也曾跣足赤手,虔诚膜拜;在白虎山的山顶,极目四眺,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那个早晨,密谋了好久的班级集体活动终于成行——在锦屏山野炊。走读同学家里带来的锅碗瓢盆,扛着、拎着的队伍在山间成长蛇状迤逦了好远,以至于后来断断续续跨越了好几个山头。“南大山,我来了!”“XX你在哪里……”“XX我喜欢你……”相互呼号的声音传了好远,甚至表白的声音也毫不违和地冒了出来,于是又引起同学们阵阵涟漪般的笑声在树丛中回荡。队伍终于停了下来,刷锅的、支灶的、捡拾柴草的,不一会儿炊烟次第冒了起来,一只只“小花猫”也凭空出现。伴随着阵阵打趣的欢声和笑语,包好的饺子欢腾着入了锅,三人一组五人一簇,滚烫的饺子丝毫阻断不了大家的兴奋。花了脸,乐了心,赏了美景,健了体魄,每一次集体活动都是那么的令人难忘和神往。
当然,除了集体的活动,三人相邀出去的也不在少数。那掩映在喧闹后的一条石路,那圆状石块垒砌的院墙,那保留着时间痕迹的斑驳铁门……尤其在雨季,斜风细雨中,撑起一柄油纸伞,步履轻盈地踏在石板路上,目光经常会驻足在那一扇扇灯光陆离的门扇,期盼着“吱呀”一声后,门内闪现出桃花人面……
记忆中的海州,是青涩的身影,是欢快的脚步,是带着梦呓的期待。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