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二十七期

2023-03-01 17:53:17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过去,人们由于对自然和科学缺乏认知,在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时,总希望有神灵来保佑,想象着借助神灵超人的力量去解脱痛苦,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形成了信仰崇拜。海州地区因其历史沿革以及汇通南北的地理特点,民间崇拜的多样化十分显著。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崇   拜

  崔月明


海州民间崇拜物非常广泛,有人、有神、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的是一些自然的物体。四时八节、衣食住行,时时事事都有崇拜。但不同的时节、不同的事,崇拜的对象不同,崇拜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定期的,有的是随时的;有的是独立的,有的是相关联的;有的唯心、迷信,也有的含有唯物和科学的成分。

崇拜祖先。海州有一条俗语:“要想旺,敬祖上。”对祖先的崇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频繁而又隆重。从前,大家族都建有祖庙,定期举行大型集体祭祀活动。一般人家均设有祖先堂,堂内供桌上摆着祖先的神主牌,也叫“神龛子”。每天早晚饭前,由家中的祖母或是长房媳妇净手焚香,叩拜神主,“无物可酬先祖德,全凭早晚一炉香”。每逢初一、十五,早晚全家人都要在神主牌前烧香、磕头。在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冬至、年三十等民间节日,家家都要到祖坟上烧纸、磕头。平时家中有娶亲等大事都要祭告祖先,请祖宗保佑。

崇拜关公。关公原为蜀汉大将,后被民间奉为神仙。从前,海州有多处关帝庙,香火非常旺盛,因为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关公,正是百姓祈盼的善神形象。长期受压迫的人民,幻想有关公那样仗义救危的保护神,海州关庙巷就因此处有一座关帝庙而得名


崇拜“三官”。“三官”即三元大帝:上元为一品九气赐神天官,中元为二品七气赦罪地官,下元为三品五气解厄水官,他们得道于云台山,法力无边,济民解厄。因其出生于海州,海州人最引以自豪,民谚道:“亲为亲,邻为邻,三官还为海州人”。所以,过去在海州城内东、西、北门就有三座三官庙。

崇拜城隍、土地、灶君、碧霞等。城隍老爷是兼管阴阳的一方保护神,大到天灾人祸,小到邻里口角,样样都管,它保佑风调雨顺,为万民送瘟神,有求必应,很受百姓崇敬;土地老爷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保一方宁静,佑五谷丰登”,充满人情味,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密切;灶君,老百姓尊为“灶老爷”,它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人们善恶、保护人们平安的神,“得罪了灶王爷,没有好谷吃”,人们都把它当作一家之主;碧霞女神体察人间善恶,她送子、赐福、保护儿童,最受妇女们的尊敬,所以海州白虎山碧霞寺也是香火最旺的地方。

崇拜虎、牛、鹅、公鸡等。海州人在动物中最崇拜虎,认为虎为兽中之王,能镇妖避邪。护城有座白虎山,护家都有中堂虎画,尤其孩子从出生到六、七岁,老虎一直护佑其身,有老虎帽、老虎鞋、老虎袖、老虎肚兜等,有的甚至就取名大虎、小虎;海州人认为牛是地龙,最通人性,和牛在一起心里踏实,不怕闹鬼,民间专设二月初二为“牛节”;鹅能填宅、看门,生人近前,它会边叫边扭,院中有鹅,鬼怪也不敢靠近;公鸡血能挡恶气,迎亲时必带一只公鸡,途中用以避邪。

崇拜桃木。海州民宅旁都喜欢种桃树,过去,家中有病人要在门上插一根桃树枝,如有新生儿,要在窗户上插一根桃树枝,走夜路要折一根桃树枝拿在手里,许多人家都有桃木雕成小饰物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另外,“泰山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姜太公降妖伏怪,玉皇大帝主持人间正义,阎王老爷惩恶扬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还有财神、福神、门神、雨师、龙王等等,海州民间都有各种礼仪加以供奉祭祀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人因向往美好而发崇拜之意,也因怀念美好而生敬畏之心。对故乡的敬畏,缘于对记忆的牵挂和对内心本真的坚守。



 敬 畏 故 乡 

(节选)

潘友国

故乡板浦,位于江苏连云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历史小镇。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2000多年的岁月变迁,故乡小镇的名字也经历了多次变更,原来叫“北蒲”“朐蒲”,也叫过“板铺”,现在叫板浦。

多少年来,我的内心,对故乡始终有着一种景仰和敬畏之感。

这种敬畏之感可能要远远大于景仰。生我养我苏北的故乡,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敬畏?长时间的思索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因为感恩故乡,因为挚爱故乡,因为迷恋故乡,所以敬畏。这种身体里流淌着的感恩、挚爱、迷恋,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基因,更不需要遗传。

是的,我敬畏故乡。

故乡有一条,名子叫盐河的河流。在中国的水系里,故乡的盐河,貌似不起眼的小河,但也阳光普照,熠熠生辉,一河锦绣,古往今来,曾经孕育出无数名人。譬如:凌廷堪、许乔林、许桂林、卞赓、吴振勃、刘清韵、汪氏三魁、朱钟琴、姚祥麟……他们群星璀璨,他们与日月同辉,他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闪烁在连云港历史的天空,提起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足够让历史为之颤抖,他们是连云港人的骄傲,亦是板浦人的骄傲。

我敬畏故乡的食物。

故乡物产丰富,能工巧匠辈出,天生是出美食的地方。故乡充满着灵动的气息,那些美食渗透着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的灵魂。如果说汪恕有滴醋、豆丹、黄生发大刀面、朱大双喜猪头肉、张七馄饨、胡哑巴油条、王永来锅盔饼、王立山小杂鱼、潘友华辣椒酱、王珂虎发糕、插酥小脆饼、黄友刚炒面、王卖地冰糖葫芦、大徐兵面条……这些名吃历经风雨沧桑,至今还能在故乡的土地上散发着芬芳,并且香飘四海。则是凝聚了无数匠人门的心血。

故乡是中国的一个小镇,厚重的文化、历史的遗迹、灿烂的名人谱,曾令无数文人骚客、达官世贾、帝王将相,神魂颠倒,如醉如痴……他们无不被故乡板浦所折服。

故乡是一部神圣的读不尽的巨著,故乡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敬畏故乡,就是敬畏自己的良心,因为故乡是我的根、我的家园、我的血脉,因为故乡养育了我,给了我的生命……

远离故乡,流落在江南无锡的那些年。每当深夜,我就睡不着,严重地失眠、焦虑,倍受煎熬,内心那一种缠缠绵绵的乡愁,便不可遏制地漫溢出来了。我无时无刻的不惦念着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苏北故乡。

有时一句方言,有时一首《静夜思》,有时一片月光,有时一封家书,有时一条河流,有时一道菜,有时一首歌,便能让我不能自持,我内心的灵魂就开始颤栗,泪水就抑制不住地夺眶而出。

故乡的老屋,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秋园,故乡的亲朋好友……故乡所有的一切,早已在我的血液中、骨子中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故乡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回忆。

我满心满怀都是对故乡有一种难以割舍得情怀。我深深地依恋着,孕育我,滋养了我生命的故乡。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大海还深。

我对故乡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

故乡是什么?是童谣,是风俗,是二许故居门旁的石鼓,是古巷的石狮,是淮海戏,是端午节的粽子,是中秋节的月饼,是大寺巷里的八角井,是灵魂,是情人,是爱人,还是母亲。

我愿来生,能站成一棵树,一棵像故乡李汝珍纪念馆后院的皂角树一样的树,虔诚地守望着生我养我的故乡,并且开满一树敬畏的花朵,花开不败,敬畏无终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