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二十九期
2023-03-06 11:49:4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海州白虎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巴狗庄”。“巴狗”是什么?就是当地的一种土狗,很普通,很常见。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人类居住的村庄要用一种宠物的名称来命名呢?
故事养智——讲述老海州的民间故事
陈国兴采录
说起海州城南白虎山西的“巴狗庄”,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故事。
从前,白虎山下遍地盐蒿,一片荒凉。这儿只住着兄弟俩,老大叫“铁笊篱”,老二叫“二呆汉”,虽一母所生,但为人不同。铁笊篱是烟袋锅里炒芝麻——小抠油,爱捞点不义之财。二呆汉呢,忠厚老实,爱帮助人,和女人一直靠砍柴卖草苦度日月。
有一天傍晚,从南边来了一位要饭的老人,破衣烂衫,骨瘦如柴,身旁还带着一只小巴狗。这人来到老大门前讨碗饭吃,好话说了两箩筐,铁笊篱两口就是不睬。老人饥渴难忍,全身瘫软,一屁股坐在门坎上,面如土色,老泪纵横。铁笊篱两口却连说“晦气”,骂不绝口,推出老人把门关上。二呆汉看了心里像油煎火燎一般,连忙把老人领回家,叫女人做碗山芋插稀饭给他充饥,并留老人住了一宿。常言道“宁助饥时一口,不助饱时一斗”。老人临走时千谢万谢,说:“老汉我若不是遇到你这样好心的人家,恐怕今天已不在人世了。我身无分文,无法报答,这只小巴狗,就送给你们吧。”二呆汉心想:这位老人无依无靠,惟一的伙伴就是这只巴狗,我怎么能要呢?便对老人说:“老爹爹,您带着做个伴吧,不是我们家日子太苦,就不让您老走了。”老人再三相赠,二呆汉再三不收。最后老人说:“孩子,我就明说了吧。你们心地实在善良,我是专门送狗来的。这巴狗是一只神狗,只要你们每天好好喂它,喂到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它能把白虎山含起来。”老人喘了口气,接着说:“你们把巴狗牵到白虎山下,对它说:‘金丝巴狗天上来,善心感得宝山开!’到那时,这座宝山要啥有啥,你们就不会再过这苦日子了。”老人说完撇下巴狗飘然而去。等二呆汉两口子追出门外,老人早已无影无踪。他俩回来,细看这狗,果然双眼闪光,浑身丝毛油亮,摇头摆尾,舔嘴抹舌,实在可爱。为了不负老人一片心意,他们便起早摸黑,砍柴换钱,买些骨头碎肉喂狗。
铁笊篱看到老二对一条巴狗这么样地着意喂养,心中有点儿猜不透,便到老二家中,问:“老二啊,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怎么还买好东西喂狗呀?”老二是厚道人,便将前几天巧遇讨饭老人的事,竹筒倒豆子,全讲了。铁笊篱偷偷地和女人算计起来。
到了第四十八天的早上,二呆汉两口子天没亮就上山砍柴。铁笊篱两口子也在算着日子!今天虽然才四十八天,瞅见二呆汉两口不在家,不如独吞财宝,二人便偷偷牵走了巴狗,悄悄来到白虎山下。念完咒语,只见巴狗金毛抖擞,站在烟云中,张嘴咬住了白虎山头,一使劲,便把白虎山含起离地有九尺。刹那间,金光夺目,山底下有十二头金牛拉着十二条金磙子正“呼隆呼隆”打着金豆子,那金光照得人眼花缭乱。铁笊篱两口子好大惊喜,钻向山里,脱下褂子、裤子,一心想多装多包,什么都不顾了。
再说二呆汉两人背着柴禾回到家中,一看巴狗不在,急忙跑到白虎山前,只见霞光紫雾,巴狗正在半空中含着白虎山,累得汗如雨下,全身发颤,山头渐渐地往下沉,眼见支持不住了。二呆汉大声呼喊:“不好啦,山要掉下来啦!大哥快出来!”铁笊篱两口子一看山头越沉越低,却又舍不下这些宝贝金子。那山头“轰隆”一声掉了下来!铁笊篱两口子被压在白虎山底了。山脚露出女人的一只手,手中的金豆子撒了一地。那巴狗也累倒在白虎山下!二呆汉跑上前去,摸着奄奄一息的巴狗,伤心地说:“贪心的人害了你。”巴狗睁眼看了看主人,用舌头舔了舔主人的手,“汪汪汪”连叫三声,流着泪死去了。
二呆汉两口子在家门前掩埋了巴狗。把拣回来的一把金豆子也救济了南来北往的穷人。大家见二呆汉两口子为人厚道,都愿与他们在一起开荒种地。时间久了,这里人烟便多起来,逐渐出现了一个村庄,后来就叫“巴狗庄”。白虎山前那块直挺挺的大石头,据说就是铁笊篱女人伸出的胳膊,至今好像还在呼救哩!
古老的海州常常从不经意处透露出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虽历经沧桑,但从现有的部分街巷名称尚可窥其一斑。
宋继奎
海州是座古城,有些街巷名自然要和城池及古建筑有关。如以四座城门命名的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以古建筑命名的古楼街、市桥街、双龙(井)街;与城墙有关的城墙巷、城根巷;牌坊巷是因为巷曾竖过牌坊;旗杆巷是因清代有位姓武的中了举人,古楼街在门口竖了旗杆而得名。
海州城内庙宇不少,因靠近庙宇而以之取名的有:关(帝)庙巷、(城)隍庙巷、孔(庙)巷、大(慈禅)寺巷、天王庙巷等。
海州是州治驻地,有不少衙门及相关机构、设施。以衙署、学宫、营防等命名的有,三衙巷:因其靠近知州署、州判署和史目衙三座衙门;参府巷:因其靠近参军府衙;儒学巷:因其靠近儒学宫;大仓巷、小仓巷:因其靠近州署旁的常平仓和盐义仓。常平仓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置的粮仓,乾隆年间仓库达71间,贮谷三万五千石,是为大仓。盐义仓属临兴(盐)场,“积谷以济贫灶缓急之需”,是为小仓。二营巷:一说是因清代曾于此设海州营,负责海赣防务,兼辖东海营(驻防海州东北方)及沿海13个要口,东海营曾撤销后又复设,是为“二营”;另一说是因民国时名将孙立人任职的税警团二营驻扎此地而得名。马厂巷:因清代此地曾是饲养官马之所;考棚路:因清嘉庆7年知州唐仲冕曾在旧石室书院(今海师附小)讲堂前东西各建考棚9间。
以地形地物命名的有,砚池街:因旧时在西南街(今砚池小学西)有一大石形似砚台,雨后中凹处积水如池,故名砚池;磨盘巷:因巷呈圆形,状如磨盘而得名;上崖巷:因位于上崖头而名之;西大岭街:因位于城西之西大岭;花园巷:因此处原为私家花园,后为尼姑庵,仍习惯叫花园。
以集市命名的有,十字街:明隆庆《海州志》载各街“俱通十字街”,为主要闹市,“今以二、七日为西门集、四、九日为东门集,余日皆为十字街集,居民便之”。另有以专业市场命名的猪市巷、鱼市巷。
以姓氏命名的有王、黄、唐、韩、沈等巷。颜井巷:因路口有颜姓所凿之井而得名;名气大的是蒋巷,以蒋国钧私宅命名。蒋宅建于明崇祯年间。蒋国钧为明末武举,任台湾水军统领,抗倭时捐躯沙场,诰命追封世袭。
有的地名因城建等原因而成历史。如天后宫巷、黄泥墩等名称今已不存在。小校场:曾先后设在西门外沙坝桥西南和东门外。明弘治6年千户王铠又在今蔷薇中学北开设小校场作练兵之所,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后改名为民乐巷。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