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三十期

2023-03-06 18:32:2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海州的山,并不以高大见称,因石曼卿读书而颇具文气的石棚山亦是如此。但石棚山怪石嶙峋,独具特色,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给许多顽石赋予了生命。


故事养智——讲述老海州的民间故事

















 石棚山石蛤蟆的传说 

(节选)  

崔月明采录


海州城东南二三里,有一座小山叫石棚山。山上有很多象形石,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在南坡有一只天然生成的石蛤蟆,高有七尺,长约丈余,昂头鼓眼,跃跃欲跳。石蛤蟆的肚子上,刻着四个二尺见方的大字:“天蟾独跃”。这石蛤蟆是从哪儿来的呢?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云台山叫苍梧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山上有个金蟾洞,洞里有位金蟾老祖,有个徒弟叫金蟾仙子。这金蟾仙子在仙山已经修炼了一千八百年,武艺高强,还炼成了一颗“风火金丹”含在口中,能吐焰喷火。她正直善良,爱打抱不平,深受当地百姓的敬重。

有一年端午节,金蟾老祖被玉皇大帝召去天宫聚会,因为多喝了几杯御酒,回洞后便在蒲团上打盹。金蟾仙子终日在洞中闷得慌,看金蟾老祖睡着了,趁点空子便偷偷溜出洞府,来到石棚山上游玩。


世上往往巧遇巧,天上常有仙斗仙。哪知道端午节却是草虫怪仙的“忌日”,这天正巧西天佛祖的大鹏金翅鸟巡山到此,在石棚山佛手岩上一下抓住了金蟾仙子,定要拿上西天问罪。正在危急之时,匆匆走来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她肩上扛着一条竹节扁担,手里拿着一把长约二尺的砍柴刀,身上穿着一件破烂的裙衫,随风飘动,秀眉大眼,身材苗条,活像水中的彩莲。这位姑娘名叫秀姑,她忽听前边传来“呱呱”的蛤蟆叫声,声声撕心裂肺,急忙攀枯枝、登悬崖,循声找去。只见前面佛手岩上有一只大癞雕,抓着一只大蛤蟆,蛤蟆正“呱呱”惨叫。秀姑急忙弯腰拣起一块石头向癞雕砸去,只听“嘎”的一声,癞雕丢下蛤蟆,慌忙向天空飞去了。姑娘爬上岩顶,看到蛤蟆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心里不忍,便用树叶把蛤蟆包起来带回家中,替它洗了伤口,放在瓦罐里,又出去捉些虫子喂给它吃,让它歇息养伤。

有一天,秀姑砍柴刚回到家,碰上渔霸二阎王带领狗腿子来催税要账。秀姑毫不畏惧地说:“天生的山,地长的土,只要有人就得喘气,我不打鱼就不该交渔税。”二阎王直着嗓子喊起来:“胡说!有钱给钱,没钱人顶!”说着,把嘴一歪,那些如狼似虎的狗腿子拉了秀姑就走。

原来二阎王早起坏心,秀姑被抢到家里,硬要逼她做偏房。秀姑死也不从,被关进了黑水牢。一天深夜,秀姑忽然听水牢旁有喊她的声音:“秀姑姐姐睁睁眼,我来救您出深潭。”秀姑止住哭声四处寻找,发现一只大蛤蟆蹲在牢门旁边,问道:“您是哪路神仙?”蛤蟆说:“树有根,水有源,我是苍梧山中金蟾仙子。端午节忌日那天,我遇难,多亏姐姐搭救,今天已过七七四十九天,我伤好灾满,才知姐姐遭此大难,我特来救您。”说完,吹口仙气,牢门自开。秀姑坐在它的背上,只觉得两肋生风,随金蟾腾空而起。到了半云空,金蟾掉转身来,对着二阎王的深宅大院“噗”的一声从嘴里吐出那粒风火金丹。转眼间,狂风大作,烈焰腾空,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渔霸的庄院连同二阎王和他的狗腿子一起,顷刻化为灰烬。秀姑得救了,金蟾仙子却因吐出了千年金丹,便化成了一块大石头,伏在石棚山上。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站在锦屏山的马耳峰上俯瞰,石棚山恰似群山怀抱里的一座盆景。山虽然不高,但其间千奇百怪的象形石密布,引人寻踪探秘,读之不尽。



 石棚山读石 

(节选)

马永娟


石棚山不远,就在海州古城东边,孔望山和锦屏山之间。听说海州本土画家谢来春在山上发现一些新的象形石,迫不及待地约上他一起登山读石。

“山有巨石,复压岩上如棚,因名”《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它名字的由来。石棚山虽海拔不足百米,但山上奇石叠垒,林密草茂,更兼有刘备、糜竺、石曼卿、苏轼等人的渊源,“有仙则名”,常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从朐阳门往东南行数百米,进入石棚山景区。沿山路上行,但见危石耸立,峭壁如削,路渐渐陡起来。谢老师一路走,一路介绍,“佛手”“佛脚”“海豹望月”“金猴拜山”“群龟探海”“犀牛斗象”,形神毕肖,交相叠错,倚搭天成,妙趣横生。越往上走,小路越瘦,瘦得容不下人的影子。“海豹一家亲”“天蟾独跃”“双马枕石”“鲸鱼岩”“蜥蜴”等等,不知是他还是前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给这些石头取了一个个形态逼真、画龙点睛的名字,赋予它们以生命。对照眼前的石头,在特定的角度看过去,无不名副其实,惟妙惟肖。

继续登山,扶着远古的石头,抓一丝山风擦擦汗。一只鸟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清脆的叫声,仿佛提示。一抬头,一块微微有些倾斜的黄褐色巨石杵在眼前,明代海州知州廖世昭所题“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汉隶,深入石髓,古拙可爱,清晰可辨。一阵山风送来的鸟语平平仄仄,操着古时的海州方言,反复朗诵着谁的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撒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石棚山赖以得名的石棚在山顶之上,顶石如飞来之势。椭圆形的扁平巨石,长约二十几米,厚约四五米,由三块大石三面托起,形成一天然大石室,石室之内又有后人凿出的许多石床、石桌、石凳,可卧、可坐。悬空的一面,有风吹来,仿佛摇摇欲坠。留下可惧,离去不舍。石棚之上镌有明代海州刺史王同所书“高行清风”四个大字,字迹遒劲高古,骨秀神清,让人读出刻石的刀锋,以及紧握刻刀的手,以及景仰的眼神。一同刻进石头的还有刻者的呼吸,还有当日树木花草的香气。而我们只是文字的过客,是石棚的过客。

站在山巅,我们此行的制高点,一些石与一些石的故事随风掠过。透过糜竺墓、试剑石,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那个食客过万、富甲一方的“三国第一红顶商人”糜竺,资助刘备东山再起时的盛况:走过读书处、芙蓉洞、小九曲,我们也可以臆测,或携友游览,或披卷阅读,或抚琴而歌,或饮酒作乐,皆是“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和,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不厌。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的石曼卿被贬海州郁郁不得志的无奈选择。“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多少荣辱成败都化为过眼烟云。

极目远望,心际变得宽广。白云漫过来,一片白茫茫,白得澄明、清朗。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