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三十九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中国小说史上有一部地位独特的作品——《镜花缘》,亦有“奇书”之称,是一部具有一定民主倾向的浪漫主义小说。其作者清朝文人李汝珍与海州的缘分甚深,约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前后),曾随兄海州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璜移居到海州的板浦,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海州。大海和云台山的山光水色,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都成了他创作《镜花缘》的素材。今天,我们就通过现代作家的文章,来了解这位名人、这本奇书、这座小镇。

潘友国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苏北千年小镇板浦,实力着实不可小觑。小镇位于市区南,大约四十里左右,小镇乃古典名著《镜花缘》的诞生地。
倘若闲时,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发现流传后世的文坛名著极多,不乏震撼动人作品。如山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如淮安吴承恩的《西游记》,如兴化施耐庵的《水浒传》,再如湖南沈从文的《边城》……而撞入我眼帘的,当是李汝珍的旷世奇书《镜花缘》。《镜花缘》是一部厚重之书,它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点上。
其实,生我养我的小镇板浦,本来就很出名。话说清朝的某一年,袁枚亲自到小镇板浦购了一坛汪醋,烹制了一碟糖醋鱼,堪称人间至味。袁枚大加赞赏板浦醋,他在《随园食单》一书写道:“镇江醋颜色虽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为第一,浦口醋次之。”故小镇民间传颂“袁才子写名著”的佳话。
盐都小镇板浦是一个重要的淮盐集散港,所有河面停泊的盐船几乎成了小镇的标志。清时漕运总督管干贞在《板浦》诗中赞道:昔闻营板筑,远浦接蓬莱。山月随潮入,秋帆遂水开。地令临海断,人自涉淮来。
《海州乡谭》作者彭云也在《淮盐堆砌起来的琼楼玉宇》(《板浦春秋》代序)中写道:“……落脚在一个叫做板浦的小镇上,并按照扬州模式再建新的盐都。于是,蛛网般的运盐河由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点点白帆挂满了地平线,使它成了座威尼斯式的水城。销区的富商大贾纷至沓来,歌馆楼台,灯火连宵,烹龙宰凤,极尽奢华……”
有了上述历代的文人推崇和宣传,小镇板浦不出名都难。
由此看出,板浦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小镇,堪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让小镇板浦更加出名的,另外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了,此人便是青年才俊李汝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七年,一袭长衫,风度翩翩,背着行囊的李汝珍,跟着哥哥李汝璜来到了小镇板浦。李汝珍望着这一座繁华的小镇,如遇知音,如沐春风,萌生了写一本书的想法。李汝珍对小镇是有感情的,这里风情浓郁,特色鲜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世外桃源般的小镇,皆悦目而赏心。小镇如诗如画的情景,充盈了李汝珍的眼、胸腔,融入了李汝珍的血脉。
李汝珍与小镇结下了一段不解情缘,并且还娶了许家大小姐为妻,与板浦才子“二许”结成姻亲。从此,小镇成了李汝珍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李汝珍拜名师,交文友,专心著书,才思泉涌,呕心沥血,用神来之笔,终于如愿以偿,写出了千秋之作《镜花缘》。
李汝珍客居小镇三十年磨一剑,这是他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千里马,还需遇伯乐,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功成名就。尽管,他不得志,怀才不遇。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功名利禄如粪土。李汝珍也曾怀着苍生之愿,入了仕途,当了一个芝麻般的小官。但,终看不惯官场黑暗,更不愿随波逐流,便生了隐退之心,于是走出了名利官场,专心著书,他也没料到自己能名垂青史。
曾有学者说,李汝珍是个落魄书生!此言差矣,李汝珍虽无家财万贯,却是真正精神上的王者。
书名气大了,水涨船头高,小镇的名气自然而然,就跟着大了。小镇因人名,人以书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座小镇要想成为名镇,必须要有名作。有名作就意味着有历史、底蕴、内涵。一个地方,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和书卷气。李汝珍乃小镇文坛的脊梁!名至实归。李汝珍成就了自己,也同样成就了小镇。
小镇东大街7号,便是李汝珍的故居。李汝珍故居十分醒目,格局不大,建筑别致,古意盎然,在枝叶茂盛的皂角树掩映下,在落日余晖的辉映中,显得坚实而有风骨,似乎喻示主人的品格。相传李汝珍在李府生活期间,经常看到、听到来李府中拜访的人奢靡之风,时常心生波澜,为警醒自己保持清风正气,亲手栽下皂角树,取皂角洗涤污渍之意,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净化内心世界。同时,树旁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涤心两个字。皂角树是否李汝珍所栽,已经无从考证。
李汝珍对我的熏陶极深,或有事路过,或散步到东大街。我都会忍不住,走进先生的故居,去瞻仰一番。每次去,我都要放轻我的脚步,我生怕惊扰了先生的清梦……
小镇因书而兴,因书而旺。一座千年小镇,正是因为有了李汝珍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小镇熠熠生辉。
多少次,我驻足于李汝珍的故居,久久不愿离去,我感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馈赠,还有一种是人文的复活与传承。
无怪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镜花缘》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媲美”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前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
小镇让人流连忘返。厚重的文化,让小镇声名远播,名声在外。小镇的名气越来越大。
小镇一隅李汝珍的故居,备受文人仰慕。文人们,每一次来访,都留下了诸多墨宝。访过李汝珍故居,穿小巷,逛汪家大院,探秋园名园,听五大官调,寻大天池旧迹,最后一件事品尝美食。回归时,再带点小镇土特产。比如:吕小胖凉粉、汪恕有滴醋、陆景国小脆饼、茆亚琴香肠(或黄四麻香肠也行)……小镇为此,也大大的增加了游客,一本书为小镇带来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一度时期,书串联起小镇的经济、文化,使其成为小镇文化、经济推进的主动脉。
我深爱着小镇,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关注小镇,书写小镇。
毫无疑问,书的确给小镇添了色。道理很简单,小镇少了《镜花缘》一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少了《镜花缘》一书,小镇就称不上历史文化名镇。一本书走红了一个小镇。而今的小镇板浦,又有“镜花缘小镇”之美誉。
青山不老,小镇悠悠,盐河东流。汝珍不朽!汝珍与小镇同存!小镇的大地上,永远流淌着一种文化,叫镜花缘文化。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