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四十一期

2023-03-21 19:31:37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白虎山位于锦屏山的西北侧,海州古城西南郊,因山体灰白苍翠,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故名。白虎山虽不甚高,但靠近州城,登临方便,所以游人甚众。从唐代至清代,历朝都有人在山上勒石留名,形成了一处有价值的小碑林,其中尤以宋代张叔夜题名碑更为后世所珍重。白虎山形态传神,民间自有故事流传。


故事养智——讲述老海州的民间故事

白 虎 山 的 传 说(节选)

崔月明  采录


海州锦屏山北边有条青龙涧,涧西边有座白虎山。相传秦朝时候,东海有一个会仙术的人,人们都叫他黄公。黄公身上经常佩着一把赤金刀,是在深山学艺时,师父送给他的一把降龙伏虎的宝刀。黄公光听师父讲过这刀的厉害,可他还一回没有用过。他真想试一试,看看这刀究竟有多大法力。

那时,锦屏山叫朐山,朐山上有一个龙洞,住着一条大青龙,因触犯了天条,被罚到人间,却秉性难移。黄公决心为民除害,就去朐山寻找那条大青龙。

黄公刚要上山,远远望见一片青云从朐山半腰垂下,正是那条大青龙把头伸到山下的河里喝水。这时,黄公一面舞着赤金刀,一面“咕咕哝哝”念着咒语。霎时间,天上滚下来三声响雷,地上冒起三道电光,海上刮过来三股神风。不一会儿,那大青龙就不见了。大青龙挣扎过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很深很深的大涧沟。

黄公非常高兴,以为降住大青龙,全是宝刀的威力,只要有了这把宝刀,就可以降住任何毒龙恶虎。从此,他就把师父交代的话丢到了脑后,仙术也不练了,整天喝酒寻欢。时间不长,黄公的仙术就渐渐荒疏,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


不知过了多少年,东海又闹起了虎害。朐山上有一只大白虎,经常下山来吃人家的牲口。牲口吃光了,就吃人。皇帝听说黄公神通广大,能够降龙伏虎,就下了一道圣旨,叫黄公去降那白虎。

这天,大白虎又到山下来寻找食物,刚下山,就碰上了黄公。黄公忙从身上取下那把赤金刀,可是那刀很沉很沉,黄公怎么也舞不起来,口中的咒语也念得上气不接下气。天上听不见那三声响雷了,地上看不见那三道电光了,海上也不见有三股神风刮来。这时,黄公才想起师父的话,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见那大白虎长啸一声,向黄公扑了过来,把黄公吃掉了。

这一天,皇帝正犯愁。传说琅琊来了一个方士,自称能降白虎。皇帝就派人把那方士找来,问他伏虎的良策。方士说,只要在朐山下修筑一座刀形的城池,再把姓丁的人家迁到那里去居住,就能降伏白虎。皇帝就派他去监工修城,另派一个大臣去办理迁移的事情。

不久,城池修起来了,朐山西北侧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庄子,庄上住的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姓丁人家。

一天深夜,大白虎又蹿下山来找食吃,看见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横对着它,吓得掉头就跑,但刚跑到丁庄就被钉住了,变成了一座小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山叫做白虎山,把山东边的涧沟叫青龙涧。至今这里还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那白虎山下姓丁的住户也果然特别多。从高处看那海州城还真像一把横对白虎山的刀头呢!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白虎山当然没有故事里说得那么神奇,但并不高大的山体上自然、人文景观密布,颇值游观细品。马少洲在《白虎山景物初探》一文中作了详细阐述。



白虎山景物初探(节选)

马少洲


白虎山在海州新南门外约100米处,占地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海拔 65.08 米。自唐代以来先后五次更名:一曰“朐山”,是唐及以前的称呼;二曰“孤山”,是宋时因山势孤而得名;三曰“白虎山”,是明嘉靖时因西南峰象形而得名;四曰“白壁山”,是清康熙时因东峰象形而得名;五曰“鳌头山”,是清道光时因东北峰象形,配以蘑菇石而得名。

白虎山没有不可攀登的险峰,其高处有三,一为西南部的虎峰;二为东面的白壁峰;三为中间的虎脊,是山的最高峰。

白虎山的异石共有六处:①蘑菇石,在东北部山腰中部,平面约三公尺,上大下小形似蘑菇;②龟石,在牛眼洞上方,于距水漫桥北十步处观之,此石形似一只头向东南的乌龟,栩栩如生;③西石棚上面的七块大石,在西南山脚下观之,象一只巨手托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④在西山崖的两块宽2米、长约5米的巨石,前扁后方,形似鸭嘴,俗称“虎嘴”,因年久风化,连着山崖的根部已断裂,惟赖几块小石支垫,仍悬于半山中,力支万钧,见者为之心眩;⑤距“虎嘴”数十步处有一块拔地而起的矗立巨石,因人工洞于此,恰可掩隐门户,故称影壁石;⑥白壁峰上的挠石群,在好汉茔东的大岭上观之,似一幅雄狮挠球的美景,明代海州八景之一的“虎峰夕照”,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西峰见虎视,东峰见狮球,白虎山的沟豁和伸在青龙涧里的山脚,也有美称为“虎脊骨“龙鳞石”等。

在山南的石崖头上,建过松风水月亭,根据建蓬莱庵年代推测,该亭可能在元明时期所建,毁于何时无法考证。从遗址来看真佳境也,四季景物宜人。登亭可春赏青翠、夏观急瀑、秋看霜叶、冬凝积雪,尽览锦屏山色。



白虎山离市区较近,山不高,童叟皆可攀登,登顶可东望“苍梧”、西眺“蔷薇”、南观“锦屏”、北览“朐阳”,是古今游人常聚之地,故摩崖石刻很多,迄今为止已发现 30余处,千余年来各朝都有,全国罕见,对研究古海州的历史有极重要的价值。

白虎山不但有奇峰异石,名胜古迹,而且在我市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1929 年夏秋之交,中共徐、海、蚌特委决定,在东海县(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市)建立地下党组织,派李超时、宋绮云(《红岩》小说中小萝卜头的父亲),还有东海中学(后为海州师范)的地下党员惠美婉三位同志,研究建立地下党组织的会议,就是在山东峰的挠石下召开的。


 白虎山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