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四十二期

2023-03-22 20:10:1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青年时即在襄阳鹿门山隐居,直到中年才到长安应试,虽以其高妙的诗艺赢得天下称美,却终因无人援引,落第而归。仕途失意后,便开启了他的漫游生涯。他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岁暮海上作》,就记录了他行旅海上时的心境。海上,具体所指何处尽管众说纷纭,但诗中所营造的语境与海州的山水人文高度吻合,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顺治海州志》卷之十收录了此诗。


山水养情——带您跟着诗词走海州



岁暮海上作

孟浩然

仲尼既云没,予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所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行旅海上感慨生

——孟浩然《岁暮海上作》赏读

张勇


这是一首行旅诗。

首联写海。整首诗由孔子典故引入,并化用孔子成句。据《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载:“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论语·公冶长》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聊天。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说,如果自己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那就乘着木筏漂流到海上。说出这句话,对于周游列国十四年、志在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孔子来说,有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凉无奈。而这一心境恰好与诗人有志不遇的境况相契合,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写天。黄昏时分,仰望天空,只见斗转星移,季节变换。“斗柄回”,北斗星的斗柄(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回转。“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岁星,即木星,其转动经行十二度,为十二年。每年易一度,为一岁次。诗人正是通过天上星辰的变化,来感叹时光易逝。

诗的前两联通过对海天之境的勾勒,为诗人的行动提供了一个壮阔而空寂的背景。岁月在悄然流逝,而自己却功未成,名未就,那就放浪形骸,泛舟自乐吧。

颈联写泛舟。“虚舟”,即轻舟。乘着轻舟任其所往,好不快哉!诗人也正是借虚舟之喻,来传达淡泊忘情、任运逍遥的人生哲学。借太公垂钓之典故,来传达自己的逍遥与姜子牙有着目的的不同。当年姜子牙垂钓渭水,是想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以图一展宏伟抱负,对前途有所期待。而诗人泛舟闲游,垂钓海上,则是一种随流漂泊、旅情无主的情态,逍遥自在,无欲无求,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悠游自在、置身于世外的隐者形象。

尾联写心态。《博物志》卷十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以前有一种说法,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大海是相通的。近代有海岛的居民,每年八月都会乘坐着小木筏来往其间,从来都没有偏差。有一天,有人忽发奇想,立下奇志,想去探访银河。于是他在木筏上建造了阁楼,又备足了干粮,乘木筏就走了。诗人借这个传说,一是回应首联“余亦浮于海”,形成首尾呼应;二是询问乘槎人“沧洲”何在。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沧洲”来称指隐士的居处,诗人正是要传达对无所牵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表明淡然远世之念。

本首诗写因有志不遇,岁暮漫游海上,自然会心生失落之感慨。诗人并没因此而怨天尤人,独自伤悲,而是放浪形骸,泛舟自乐,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空寂辽阔的海天图景。诗中所透露的那些许的感慨,也被这份逍遥自在、淡泊名利的高情逸志所掩盖。


读完这首“行旅海上”的诗,不禁想到了海,唐朝时海州的海在哪儿呢?据考证,在汉唐时期,从朐山头、刘志洲山至夹山一线是腹地广阔的海湾,东南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云台山在那时还是一座海上“仙岛”,2014年与海州合并成为新的海州区的“新浦”这个地方,当然也还在海面之下。很多人不知道,“新浦”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块非常“年轻”的地域。韩世泳先生所著的《新浦史话》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研究任何一个地方的历史,都离不开对其周围环境变化的分析。新浦的出现、兴起与古海州海岸变化密切相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的夏商时代,海州属徐州。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就设置了朐县。因“朐山压海口”,州城临大海,至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为海州。海州得名于海,海州变化也在于海。

在“五、六千年以前,锦屏山和大村的先民们是来往互通的。从锦屏山到中云台、南云台,并没有海洋的阻隔。”而后,由于宇宙变化多种因素,古海州一带海平面迅速上升。“到秦汉时代整个云台山完全被海水包围”,“锦屏山的前沿也受到上涨中的海水威胁。”“直至清初海州城东仍为海浸,云台山孤立海中。”后来因为黄河决口夺淮从苏北入海,引起了海州海岸的快速变化,以至又出现了清康熙四十至五十年(公元1701-1711年)间,云台山和海州之间逐渐沙淤成陆的现象。

古海州志书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多,但所有这些记载都只是说,自清康熙四、五十年间,云台山和海州海岸之间,开始有陆地相连,并没有说明先从哪一段连起,连接有多大范围。而事实上,现今新浦这一带,其时不但没有“一旦成为平地”,而且到距今 200 多年前,仍是古海州的近海区。从古海州内河变化情况来看,到康熙五十四年因板浦口以下淤塞,海潮不通,向北新开了卞家浦。到了“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淮北盐商以卞家浦海戽[hù]淤垫,捐挑戽河”(《江苏水利全书》)。盐商捐资清淤疏浚的河道就是“新浦”。至此,新浦及其入海处——新浦口,方才“问世”。这说明,直到嘉庆初,黑风口至孔望山东北一带,才逐渐脱离大海。而嘉庆九年唐仲冕在《甲子河记》中说 “此州十年来,潮渐北徙。故恬风渡最险恶,已成平陆,朐山以东,郁州以西,得沙田数千顷。”则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从1794年到1804年期间,古恬风渡(即黑风口)及其附近大片海域,才真正成为陆地。现在我们生活的新浦这一带,也才随之成为陆地。

老海州和新浦之间的地势,总的趋势是,海州高、新浦低。海州城内一般标高为5-6米,城内东南角最高,在20米上下。海州城向北、向东逐渐低洼,到现在幸福路大转盘、临洪滩一带标高为3.5米左右,过了西盐河更是越向东南越低洼。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浦地势最低洼。因此,在整个古海州海岸变迁过程中,新浦地区比周边地区“出世”都迟得多,直到“恬风古渡白沙平”,才随之沧海桑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要计算当今新浦的年龄,最多是从盐商捐资疏浚新浦河,立了“新浦口”的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算起,至今也就225年。至于以后随着海岸变迁,新浦口逐渐移位到民主路一带,那历史就更短了。


 古海州的海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