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四十四期

2023-03-24 17:00:0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南城古镇始建于六朝时期,古镇两侧被东、西凤凰山围合,凤鸣湖沿镇区一侧穿过,山、湖、古镇共同形成“两山夹一镇,秀水镇边流”的格局。因此,南城古镇也被称为“古凤凰城”。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凤凰山下有座城(节选)

金培付


……

南城古来便是海防重地、军事重镇,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历经宋、明、清几代修造重筑,规模逐渐鼎盛。古城内外,枕山控海,积石为墙,万家灯火,彻夜不熄。

凤凰山下,浪卷岸石,千帆尽过,万樯如织,东入大海,南向长江,为古代沟通河海的黄金水道。

城依山筑,山在城中。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抗金、抗倭战争,诞生过抗倭英雄武迎吉,也孕育了凿壁借光的匡衡、重振东海的刘备、复海功臣江之洰、高才廉洁的县令武心坦等众多名人。

“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这座始于六朝的古凤凰城,至今完好保留着总长1.5公里、宽4.5米的凤脊——东大街,由1399块青石板铺砌而成,正中有一条约一市尺宽竖条石块铺成的专供独轮车的行道。大街两侧,宅前不时可见富甲大户遗留的上马台、拴马石等旧物。长街窄巷,阡陌通达,整座古城的“鱼骨状”布局,与古城门、普照寺、城隍庙等相互呼应,浑为一体。

站在街宽六尺的青石板古道上,感受这条长达两华里又九十九步长街的迷人魅力。目光所至,一道深陷石内浅凸深凹三指上下的车辙印向前方延伸,那是被运盐载货的人力独轮车轮子日久天长摩擦而成的岁月奇迹,浸透了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烟火味道。

街道狭窄,气势如旧,白石青瓦,高脊挑梁,斗拱出檐,绵延成片。所有大门一律朝向东西,穿堂弄井,庭院幽深,较好地保留着苏北典型的乱石砌墙建筑风格,虽历经海潮雾水侵蚀而不改旧颜。

这些房屋大多半铺半宅,保持明清“前店后坊加花园”的传统,临街的店铺为店堂,经穿堂而入,即为内宅庭院,每家每户都有两三道穿堂,三五进庭院。每个院落至少备有一眼水井。有的“金”字木梁,砖椽;有的带抄手廊,罗砖铺地,屏风隔断;还有的设三四或五六道天井。格局大致如此。

南城的建筑就地取材,多捡拾山上的乱石砌墙。城内的民居,大多为小瓦碎石墙到顶,由数万、数十万块小碎石砌成。主街保留有距今100-400多年的古民居30余处,代表有位于古街106号的登州侯府,即为清代统管山东水师的抗倭英雄武迎吉的故宅。

东大街,犹如一条青色的腰带,沿街串起过往的时光,在坚硬的石头上镂刻下人进海退,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也见证了明清两度裁海所带来的凋敝与衰落。

行走在被历史浸润的石板街上,闻脚下吭哒吭哒的声响,看身边的人物百态,仿佛被时光的巨手拉回千百年前的市井烟火,眼前浮现繁华的当铺,斜矗的酒旗,勾栏里的调笑,百姓间的嬉笑怒骂……

此刻,人像被历史的余温洗礼过,变得纯粹起来,像个孩子,时而伸手触摸,时而选景拍照,一心想把眼前的一切都存进记忆里,生怕就此错过,与历史失缘。

传说,凤凰是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着人世间累积的所有痛苦与恩怨情仇,投身熊熊烈火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间的祥和与幸福。

凤凰山上云舒云卷,凤舞凰鸣;凤凰城内烟火盛装,寻常生活。青石板上吱呀的车轱辘声依稀可闻,将倔强的背影嵌入模糊的车辙……

落日余晖,山海相拥,渔舟唱晚,满载而归,轻嗔细语的乡音和画景,也许久久不会散场。

古凤凰城,正浴火涅槃,期待重生之后的蜕变。

文章中一再提及的那条东大街,是连云港最具特色的古街之一。此街建于六朝时期,因此又称“六朝一条街”。“六朝”即中国历史上南方的六个朝代,包括三国时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南城古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始建于六朝时期,唐贞观年间中兴,明清获得发展,民国时期设镇。“穿海州,吃板浦,南城是个古财主。”在二百年前,能和古东海的海州府,灌云的板浦县衙门相提并论的,不是新浦,也不是北城的墟沟,而是作为六朝一条街的南城。“南城到北城,全靠水上漂”,这是说在今天的南城和墟沟在几百年前全是海中诸岛,新浦还是浅海滩涂,只有海州和板浦是陆地。

自南北朝至元初南城为州,县治约800年,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南城分别在明初和清初先后两次禁海,即两次内迁。康熙年间复海后人口又逐渐回迁。到乾隆至嘉庆年间南城人口为顶旺时期,老大街店铺林立,各种字号有数十家,码头上各种商船云集,一派繁忙。由于人口剧增,在老大街西边,原城墙废墟上扩建新的居民点——西大街,嘉庆以后由于新浦、大浦相继开埠,南城又逐步失去往年的繁荣。

南门是苏北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城门。唐贞观13年,魏征巡视东海要塞登凤凰城,执笔题书“宁海门”,勒石立于南门。到了清咸丰11年,海州知府黄金韶在修缮城墙时,亲笔为城门题写“古凤凰城”,至今已100多年,但仍风韵如初。越来越少的青砖红瓦石板路,那里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条沧桑老街的两侧。

古街上凡临街的住户,每家都有三四道院落,每一院落至少有一眼水井,又叫三四道天井,即三四个既相通又相隔的小院子,院落之间用配房相隔。相通的地方叫穿堂,临街的开商店用的叫店堂,进入过道通往内宅,一出过道就面对一道隐壁,上写一个大的“福”字,拐过隐壁进入内宅各院。第一道天井厢房为仓库及伙计居住,主屋为临时客厅,第二道天井主屋为供祖和家长居住,厢房为客厅、书房等,第三道天井为家中子女居住,第四道天井为厨房、花园、菜园等。大户人家还有五道、六道天井,但大体格局如此。

老街上的古老房屋,绝大多数为小瓦碎石墙。每间房子均为碎石墙到顶,要用几万甚至几十万块小碎石砌成。据当地老人介绍,碎石墙的砌法有两种:一种是全部由半寸厚、二至五寸长的碎石片砌成;一种是由一尺多直径的大石垒成,在大石之间的缝隙中以不同大小的小石片塞得严严实实,哪怕是小手指宽的缝隙,也塞上一般大小的石片,牢固得很。这些小石片只要砌到墙上,哪怕是千年之后,也难以拔出墙体。这种碎石墙外面的碎石整齐裸露,不扣缝不抹泥,千年不歪不倒,冬暖夏凉。


  南城古镇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