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五十八期

2023-04-14 21:35:15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宴会是社交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正式的宴会非常讲究礼仪的规范,而在民间,参加宴会、吃个酒席,同样也是很有门道的。中国人自古讲究排座次,到了比较正式的宴会场合,可不能乱坐,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就有相当大的学问。至于酒席中的各种规矩,就各地自有乾坤了。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坐桌子 

崔月明

现代人赴宴已如家常便饭了,不管大事小事、有事没事,亲戚朋友之间经常互相吃请。酒桌上虽然没有太多的规矩,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主人落座以后,必须请主宾坐其右首,以示尊重,其他宾客便可随意坐。

过去,海州民间赴宴,叫“上桌子”,也叫“坐桌子”。宴席桌子的摆放,宾客的座位都是非常讲究的。以前,大都是方桌,一边坐两个人,四边坐八个人。如果在普通方桌桌面的四边,加上宽边框,便称“八仙桌”。不管是方桌还是八仙桌,桌面都是由几块长木板做成,有板缝的两边叫“大面”,也叫“桌面”。俗话说:“大面为主不朝外”,摆放桌子以门的方向为准,不论堂屋,还是南屋、东屋或西屋,都将小面对着屋门。两个大面为主宾席,左侧为上首,右侧为下首,同一侧分左、右边。上首右边为首席,必须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小面也一样分左、右侧,同一侧分左、右边,座次分明,必须严格地按辈份、年龄或身份坐位置。如果是亲戚,即使年龄小,但辈分高,也要按辈份坐;如果人多,也可在四个桌角加座,俗称“抱拐的”。圆桌不分上下,人多人少都可以,但一个桌上忌坐十三个人。

宾客入座以后,要从除主宾以外的其他人中,选出两个人当“酒司令”,专门负责给大家斟酒。有的互相推让,必须自饮三杯,便可掌握酒壶。斟酒时壶嘴不能朝着客人。

开桌前,主人先将酒杯斟满,举杯向大家说明请客的事由,并对亲朋好友的光临表示欢迎和感谢,然后,和大家同饮两杯酒,所有人都得喝干。海州有一句俗话:“主不吃,客不饮”。两杯酒干后,主人带头举筷先吃,并示意客人同吃。这表示一种诚意,说明酒菜中无异物,客人尽可放心。

这些仪式过后,便开始找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敬酒。敬酒要先敬主宾和长辈,站起来,双手举杯,表示敬重,一敬必须敬两杯,叫做“好事成双”;被敬的主宾或长辈可象征性地举举杯,不一定要喝干,之后还要回找两杯,叫做“要想好,大敬小”,主宾和长辈可以随意喝,被找的小辈必须喝干;平辈之间找与被找,都要喝干。海州有句俗话,叫“站着喝不算”,所以,敬酒的时候要站着敬、坐下喝。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要互相找一找,酒司令只管斟酒。当各人的意思都表达完了,这时便看酒司令派酒的本领了,只要他说出一个理由,叫谁喝酒,谁就要喝掉,如果不喝,众人就会一起劝,三劝两劝,拗不过去还得喝,双方实在僵持不下,首席上的主宾或长辈才会出面,打个圆场。桌上的酒壶,除了酒司令,别人是不能碰的,谁碰谁就得喝一杯。谁要是对酒司令不服气,只要自饮六杯,即可夺得酒司令的权利。你来我往,互相劝酒,叫做“闹喜”。

席中如果有人迟到,必须向全桌人致歉,不管任何理由,先干三坏,求得大家的谅解,才能入席。

席间吃菜,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能将筷子伸到对面的盘子里,过去桌上没有转盘,一般是吃一会,便把盘子调换一下位置。先吃完饭的人要站起身,把碗筷举在胸前,说一声:“诸位慢用”,再坐下来,等候全桌人一起离席。主人要是在桌上,必须等全桌人都吃好,最后一个放下碗筷,俗称“奉陪到底”。

当下的酒席,文明风尚盛行,一些老习俗逐渐简化,尤其是派酒(即劝酒)的做法许多时候也被“随意”所取代,不过,若是要好的亲朋好友聚会,有时也会按照旧时的习俗有限度地闹上一闹,就当作活跃气氛、增进感情的一种仪式了。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海州号称“淮海东来第一城”,不仅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各式各样的小吃遍布海州的各个角落:黄四麻香肠、陆安顺小脆饼、赵连好凉粉、黄大刀“大刀面”等各种特色“名吃”如同一张张金字招牌,凸显了港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最先走出地方并闯出偌大名头的特色小吃是什么?你一定想不到——是油饼。



名扬“东京”的海州美食——油饼

胡长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海州著名美食——油饼便随海州张氏家族来到北宋都城东京(即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也成为东京城内家喻户晓且规模最大的饼业大家。据北宋作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卷四饼店载:“东京城中的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像油饼店,就卖馒头、糖饼,或装盒,或置放在盘中。胡饼店,就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碣、髓饼、新样、满麻等各式点心。饼店的每张桌案有三五个人工作,有的擀面做剂子,有的做成各种花样,有的放入炉中烘制。每天自五更起,击打桌案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所有饼店中,武成王庙前的海州张家、皇建院前的郑家饼店生意最为兴盛,每家各有五十多个烘饼的烘炉。”可见海州张家的饼店每天从五更便开始营业,光店前烘炉就有五十多台,生意之火爆,就连今天的北上广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没有如此规模的特色门店。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里,花样繁多的面食制作,“远近相闻”的制饼之声,不仅是都市繁华的缩影,更是小麦这种农作物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我国在汉代普及使用石盘磨,使得小麦从粒食变成面食;加上西汉张骞将小麦粉制饼技术传入中原,这是中国北方饮食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两汉和唐朝,是小麦种植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河南道已经成为小麦主产区。到了北宋时期,小麦种植更为普遍,面食加工技术快速发展,面食花样繁多,终于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

海州人不失时机地将制饼技术引入北宋都城,使之做大做强,更是将海州的饮食文化和海州人文传入中原,其中海州地区的部分方言不但影响着市井百姓,同时也进入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东京梦华录》卷四饼店中所描述的“擀面做剂子”,意思是做馒头、包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大块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这就叫剂子,今天连云港地区的方言中仍然叫“剂子”;《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中的“卖蒲合”一词,将蒲草编的席子,称之为蒲合,将粗绳称为“大索”等等,都与我们连云港地区今天的方言相吻合,充分说明我们连云港地区的历史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辈的开拓创新精神更值得今天创业的年轻人学习借鉴。


坐桌子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