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十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日暖风和的天气里,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期。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活动空间的变化、社交环境的变化,因为电子产品的相伴,渐渐失去了玩耍的能力。是啊,来到了户外,玩什么?怎么玩?看看条件简陋的几十年前孩子们都在玩些什么,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崔月明
跳马,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州民间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游戏,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较为流行。因需要体力并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都是男孩子玩的多。游戏简单易行,不限人数、不用器械,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这个游戏既能活跃气氛、培养儿童协作配合的能力,又能在活动中克服胆怯、树立自信,锻炼体能和技巧,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跳马是一种集体游戏,两个人以上都能玩。游戏时,先选人弯腰成九十度,双手撑住双膝当“马”,其他都是跳马者。跳者并脚起跳,也可以助跑,到“马”前,双手按住“马”背,两腿腾空时分开,从“马”背上一跃而过,并脚落地。海州民间常玩的有一人跳多个“马”、多人跳一个“马”和分组跳马比赛等三种玩法。只要几个孩子聚到一起,有人首先提议玩哪一种,立刻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
第一种玩法:一人跳多个“马”。参加者排成一列,除队尾一人外,其他人全部当“马”。“马”都是侧面对着跳者,弯下的背比较宽,适宜跳者双手支撑。队前一人先跳,从前到后依次从排列的“马”背上一一跳过,在跳过所有“马”后,就接在队尾弯腰做新的“马”,排在第一个的“马”,就起身做跳“马”者,以此循环玩耍。如果有一个“马”没有跳过,那么跳者就自动到队尾做“马”,由最前面的“马”起身继续跳。这种玩法六七个人为宜,如果“马”太多,小孩子跳几个就跳不动了。
第二种玩法:多人跳一个“马”。游戏开始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当“马”,一人做“马”以后,大家就依顺序从其背上跳过。跳一轮,做“马”的高度由低向上升一次,跳不过的人要与“马”交换位置。越跳越高,以此类推。“马”的高度一般分为四级:第一级膝盖下,完全蹲下弯腰,这一级没有任何难度,一般孩子都能轻松地跳过去。第二级膝盖中,“马”身子起一点,高度差不多与站直时膝盖平齐,这个高度,跳者一般需要用双手在“马”背上撑一下才能跨过。第三级膝盖上,高度高于膝盖,即双腿站直,与身体成九十度,好多人都是在这一级跳不过去。第四级直立低头,这个高度能跳过的更是寥寥无几了。
以上两种玩法不分胜负,只是取乐。第三种玩法就是比赛,这种玩法需要人多,至少十多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队。两队成员弯腰排成两列,裁判宣布开始时,两队同时像第一种玩法那样,在自己的队伍中一人跳多个“马”,中间有跳不过去的,或是“马”被压倒的,“马”要站立起来,跳的人要继续从他身上重跳,直到全队每人都跳一遍,最先所有队员都跳过去的队获胜。
简单的游戏能找到童趣的律动,而简单的食物却能唤醒温情的记忆,不必在乎它的味道,也不必在乎它的形态,只需在过程中去体会曾经的拥有、久违的快乐。
彭 云
馄饨是中国最为普及的食品之一,可能有些人一辈子没吃过燕窝鱼翅,但不会一辈子没有见过馄饨,甚至没有吃过馄饨。我一生跑的地方不是太多,但祖国东西南北的著名城市也去过几个,不论在沈阳、乌鲁木齐、成都、西安、西双版纳,或是沿海的大连、上海、温州、广州,我都一点不费事地找到过馄饨,并且买点尝尝。它们有的还叫抄手、云吞、猫耳饺子什么的,皮子有脆有软,汤汁用料不一,但形制上却大体相同,还保持着价廉物美供应快速的特色。虽然如此,我们也别小看了这馄饨,至迟在宋代的典籍上它已经出现了,那就是说有了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新浦在一片海滩上建城,始于20世纪的初期。开创者除海属地区的土著外,大多来自于徐州和徐州四围的乡村,我家祖父就是那个时候,带着一家人,破釜沉舟,从丰县来到这里谋生的。当然那时也少不了挑着馄饨担子一起来的小生意人。他们的馄饨原应各具家乡特色,但为了迁就当地顾客的口味,好多卖几碗,也只得向海州古城里的馄饨担子学习和仿造。
当年卖馄饨没有占门面的,每家一副担子,一头是锅灶和佐料,另一头是移动的饭桌,顾客围在四周吃馄饨,下面还放着洗碗水等物。一年四季,每天只卖一个夜市。傍晚时他们把担子挑上街,选一个既好卖又不碍事的路边放下,便立即开始营业。那沸腾的汤锅里总是翻滚着一只纱布做的口袋,口袋里装满虾头和虾糠,都是打虾米的下脚料,不值钱,但熬出来的汤却异常鲜美。汤是一碗馄饨的灵魂,有很多人是冲着这碗鲜汤来的。汤上还飘着碧绿的葱花芫荽,加上酱油和醋,以及一调羹熟猪油——开始是白色膏状,片刻之后就化成了满碗的油花,散发出诱人的浓香。
老海州卖的全是小馄饨,技术活是“打皮子”。面要用头箩的上好白面,以小麦淀粉当面白,馄饨皮要擀到薄如蝉翼的程度,放张报纸在下面都能读出标题,所以口感很脆。馄饨都是现包现煮,有客坐下来了,只见他们拿一张馄饨皮摊在掌心,用筷子头挑点肉馅放在正中间,筷子一转手一捏,一个馄饨就好了,一转眼就能包上好几碗。他们每天只带来半碗肉馅,就足够包一个晚上的了,可见每碗里的肉含量微乎其微。
解放战争时期,新浦成了孤岛,全依赖青岛提供轻工产品,那里卖馄饨的也一起过来谋生,增添了一些新的气息。一是馄饨汤里开始使用味精,乍接触感到它的鲜味不同凡响;二是汤里还飘着几片紫菜,沉着一些榨菜粒,这些都是过去没有见过的东西。到解放时,馄饨又有了大的突破,有人开始把沿用多年的虾头虾糠汤改为母鸡烧汤,档次一下子就拔高了。这个方法是从街东头顺成饺子铺开始的,他家把汤锅靠街放,里面常年烀着几只老母鸡,让过往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到那里去吃馄饨,往往还同时要一盘白斩鸡、一小两烧酒。他家鸡肉没少卖一分钱,还赚了鸡汤下馄饨。
改革开放以后,民主路职工饭店从淮安引进淮园馄饨,开大馄饨的先河。接着又有几家专门销售上海大馄饨的先后开业,以荠菜、瘦猪肉、养殖虾等做馅,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大饭店又把馄饨引入了酒宴,与鸭子或沙光鱼同煮,别有一番滋味。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