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十四期

2023-04-24 16:36:33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老海州最繁华的中大街,有一条大石铺就的小路贯穿南北,两侧青砖灰瓦的小楼于现代城市中溢着古朴的味道。它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二营巷。

二营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营巷得名源于清朝时曾于此设立海州营,负责海赣防务,兼辖驻防海州东北方及沿海13个要口的东海营,东海营被撤销后,又复设,所以称为二营。因为二营巷是连接南门、中大街和花园、考棚之间的重要通道,并且离全城的制高点鼓楼比较近,发生情况时容易控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驻军的最佳地点。

第二种说法近年来逐渐占据主流:二营巷,是因为民国时期财政部税警总团二营驻扎于此而得名。上世纪30年代,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为确保两淮盐税能及时纳入国库,建立税警总团,总部就设在淮北盐业的重镇——海州。

1932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孙立人来到海州税警总团担任第四团上校团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练兵生涯,历时六年。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孙立人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2015年9月,孙立人将军次子孙天平,以台湾代表人士、著名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在北京参加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及相关纪念活动。

孙立人一生参加过四次练兵,在海州练兵时,在二营巷营部门口的引道墙壁上写着军人五要:“要有铁一般的体力,要有钢一般的毅力,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敏慧的智力,要有勇敢牺牲的精神和决心,要有铁人纪律和艰苦模范的作风”。其他各营连驻地也都有同样的布置,作为精神教育,以激励军心。

1937年9月,税警总团增援淞沪战场,在上海一战中大发神威,参战四十余天,毙敌两千余人,是淞沪前线最有战斗力的王牌部队之一。这支部队几经演变,成为震慑日军的新三十八师、新一军,在中、缅、印战场上纵横驰骋,威风八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营巷也是一个拥有丰厚革命历史的红色“地标”:1926年,共产党人陈镜波等人筹集资金在二营巷开了家“东海书店”,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受徐海蚌特委指示,由李超时、惠美琬、宋琦云建立了中共江苏海州四县特别支部。李超时后来担任红十四军政委,1931年被捕就义;宋琦云后来被派遣到杨虎城身边,是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惠美琬,即惠浴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省长。他们在白虎山召开了建党会议,定名为“东海特支”,选举李超时为书记、宋琦云为组织干事、惠美琬为宣传干事。特支成立后,二营巷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发展了一批海州青年入党,海州中学学子吕继英、冯若愚、冯菊芬三位女杰,便在二营巷租用三间房屋开办妇女识字班,宣传妇女解放。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二营巷这条宽不过数米、长二三百米的普通巷子,在连云港近现代军事史、革命史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海州区委、区政府曾实施古街复兴计划,修复二营巷,改变旧面貌,彰显古文化,让人们在这里依然能够寻找到记忆中的印象。



二营巷一号

江尧禹

“二营巷一号”这个门牌号,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人再记住,只有我还记得。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我家就住在二营巷一号的院子里,这个牌号在我记忆中永存不忘。现在二营巷作为海州古城开发的重要项目,已初步建成旅游休闲的特色街区,故居的情感或者称作乡愁吧,又袭上我的心头,激起我对二营巷的怀念。

二营巷的得名,源于民国战将孙立人早期任职的税警团二营的驻地。有人另说此巷曾有两个不同的营先后驻此,才叫二营巷,此论我不认同。为了一条小巷的名称,去否定历史的传承和约定俗成,实无必要。

我的思绪进入五十多年前的历史深处,二营巷像一张旧照片出现在眼前。这条200 米长的古巷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是块石,下雨天也不湿脚。巷子的东侧是原东海县政府的大礼堂和当地原住户,西侧是原来东海县机关宿舍。我曾经走在二营巷青石板路上,从南向北穿越而过,经过巷北一座小桥,去海州中学上学。我的初中、高中六年间,二营巷留下很多足迹和温馨的记忆,直到工作以后,我仍然穿梭于二营巷。二营巷的石板路,见证了我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那时有很多愉快的不愉快的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

记忆中我最愉快的事,是邮递员到门前呼叫“二营巷一号”,我急忙走出家门,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报纸或远方友人的来信。我坐在院内的石榴树下读报、读信、下棋,有时会有三五位要好的同学在院子里复习功课或高谈阔论,心情非常愉快。1959年,我走亲戚归来,忽然发现院子里办起了公共食堂,大门上还挂了一块“蓝黑墨水制造厂”。当然,公共食堂很快倒闭,制墨水的厂连影子都没有,牌子很快被摘掉了。1970年,我在二营巷一号的住宅里,举办了只有一桌酒席的惨淡婚礼。

我在海州城内多次搬家,但始终离二营巷很近,常有机会到此怀旧。我带着孙子到二营巷游逛,巷子里原建筑物早已拆除,代之而起的是新式旅游的建筑。我注目于旧居的原址,讲过去的故事给孙子听。在这里,我无比怀念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现在我说话,是先辈说话的回音,我做事,是他们的另一种姿态,他们是我生命河流的上游,没有上游,就不会有后来生命的延续。我的灵魂经常从二营巷里穿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二营巷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