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十五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来到海州旅游,该去哪些地方“打卡”呢?有先见之明的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虽时过境迁,一些景观湮没于历史之中,然而拥有“山水人文总相宜”特质的海州,始终值得去细细探寻、品味。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因涉唐寅考场舞弊案被谪判海州。海州的山水人情给林廷玉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乡贤祠记》中写道:“海州环山抱水,扶舆之气,孕毓秀灵,所谓丹砂、石英、钟乳之类不能独当者,故周汉以来多闻人。”这首《朐阳八景》就是诗人在海州任职判官时对海州风景的最为形象的概括总结。
林廷玉
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
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楼夜月玉笼松。
苍梧晚渡人归后,蒙羽秋成乐岁丰。
抱水环山毓秀灵
——林廷玉《朐阳八景》赏读
张勇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一句一景。
第一句“崖阴积雪粉妆峰”。“崖阴”,山崖的背阴处,这里指的是朐山山崖北侧。“粉妆峰”,是说雪后的朐山如同用白粉妆扮过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置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朐县,因南有朐山而名,所以又有“朐阳古城”之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时任海州知州孙明忠认为此山山势陡峭、绿树葱郁,蜿蜒起伏,宛如墨黛,颇有山水花屏之意境,改称为锦屏山。这句诗描画了诗人从海州古城南望所见的雪后冬景:冬季的锦屏山,山崖阴寒,积雪长时间不化,如同粉妆玉砌一般,格外妖娆动人。
第二句“石室春风霭气浓”。“石室”,指石棚山顶那块势如天外飞来的椭圆形巨石,长十三四米,厚三四米,由下面两三块石头将其托起而形成的石室。石室内有天然的石凳、石床,可坐可卧。人们又称此为石棚,这也就是石棚山名称的由来。宋代著名诗人石曼卿在海州任职期间,常常来此阅卷抚琴,饮酒抒怀。在山南侧的一块石壁之下,明代海州知州廖世昭就曾用汉隶在此镌刻“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擘窠大字来纪念此事。“霭气浓”,形容云气很大。这句诗所描绘的正是此处春风怡人的情景:身置石室之中,手捧书卷,眼前阳光明媚、云霭萦绕、芳草如茵,顿觉有一种春风拂面、超凡出世的感觉。
第三句“马耳晴岚飞彩凤”。“马耳”,即马耳山,又称锦屏山。清人相才在《锦屏山记》一文中说:“锦屏,州城南大山,名马耳。山脊东高如马后,中平如马腰,西竦双峰,尖削如马耳。”锦屏山由马耳山、青龙山、孔望山、磨盘山、白虎山、蜘蛛山等11座独立山体、37座山峰组成。“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诗人用“飞彩凤”来形容阳光照耀下的锦屏山雾气蒸腾的景象,犹如彩凤飞翔,画面艳丽别致,令人叫绝。
第四句“虎峰夕照应非熊”。“虎峰”,指的是位于海州城南的白虎山。关于白虎山命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此山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当地“黄公斩白虎” 的神话故事,传说白虎被斩杀后就变成了一座通体皆白、形似虎距的小山。“非熊”借用文王出猎遇吕尚的典故,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做霸王的辅佐。
第五句“旸谷朝霞金罩柳”。“旸谷”,古称日出之处。“金罩柳”,早上的霞光照耀着翠绿的杨柳,如同笼上了金罩一样。诗人站在高高的朐山之上,举目东望,如同一幅巨画展现在眼前:一轮旭日从旸谷冉冉升起,旭日映红了满天的朝霞,身边的杨柳也被罩上一层耀眼的金色。
第六句“疏楼夜月玉笼松”。“疏楼”,指景疏楼,现已不存。“景疏”,意为景仰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隆庆海州志》记载:“景疏楼在治东北,旧石刻云:宋叶祖洽慕汉二疏之贤,遂建此楼,上多石刻,旧废,遗基见存。”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就曾在景疏楼上与朋友开怀畅饮、吟诗寄唱。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景疏楼,如在《永遇乐•寄孙巨源》自序中写道:“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继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这景疏楼由于苏轼的光临而名噪一时。再后来,金兵占领海州时,诗人党怀英路过这里,写出了“景疏楼下无边水,暂濯尘缨可自由”的名句。“玉笼松”,意即皎洁的月光为松树笼上了一层玉色。读着这句诗,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幅疏楼月夜图:站在景疏楼上,仰望着空中那轮洒着清辉的月亮,那皎洁似玉的月光透过松树的间隙照了过来,给人一种明月松间照、碧玉映松明的感觉。
第七句“苍梧晚渡人归后”。“苍梧”,即苍梧山,也就是现在的云台山,古时又称郁洲山。自古从苍梧到海州朐山之间是汪洋大海,白浪滔天,两地之间往来必须乘船渡海。直到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 年),“海涨沙淤,海口渐塞”,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 年),“云台山便与大陆连成一片”,苍梧渡口也就不复存在了。“人归后”,主要是写苍梧渡口,傍晚无人,船家归去的景象。元代诗人贾伯良就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苍梧晚渡》,具体地记述了游览苍梧山后,黄昏明月将升之时在苍梧渡口乘船返回海州时的情景。自此以后,苍梧晚渡之景已是尽人皆知。
第八句“蒙羽秋成乐岁丰”。“蒙羽”指蒙山和羽山。《尚书·禹贡》明确地将“淮、沂、蒙、羽”归入徐州地域,我们也就清楚地了解了蒙山、羽山准确的地理位置,这就是海州附近的蒙山和羽山。与此同时还提出,淮河和沂河得到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区就能种植庄稼了。诗人正是以此为观察点,来构思描画这一丰收图景。“秋成”,指秋季成熟的庄稼。“乐岁丰”,以岁丰为乐。这句诗描绘了海州西北不远处的蒙山和羽山,秋天大地上呈现出来的一片丰收景象。一个“乐”字,充分流露出诗人对“蒙羽秋成”这一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八句诗分别描画了八幅风景画。所描画的八处风景,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有机相连:在诗人精心选择勾画的八处风景中,既有冬夏之景(“崖阴积雪”“马耳晴岚”),也有春秋意蕴(“石室春风”“蒙羽秋成”);既有朝霞夕照(“旸谷朝霞”“虎峰夕照”),也有夜月晚渡(“疏楼夜月”“苍梧晚渡”),极具代表性,风光奇丽,令人流连忘返,正如明人乙瑄在《和林都谏邀饮园林寺韵》诗中所说“佳景重重不等闲”。当然,由于时间的久远,朐阳八景中有些景物现已不复存在,但诗人所记录下来的景象依然为人们所乐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