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十六期

2023-04-26 17:39:3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日暖风和的天气里,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期。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活动空间的变化、社交环境的变化,因为电子产品的相伴,渐渐失去了玩耍的能力。是啊,来到了户外,玩什么?怎么玩?看看条件简陋的几十年前孩子们都在玩些什么,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搲 蛋 子 

崔月明

搲蛋子是十岁左右小姑娘玩的一种游戏。两人以上都可以玩,2—4人为宜,可比赛谁先抓满十层,一人也可以自娱自乐。

蛋子为一大五小,大的有鸡蛋大,小的有栗子大。一般用小布袋装大米或小麦或沙子做成,有的小蛋子是用砖头磨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蛋子是小姑娘兜中必备的玩具,几个小朋友碰到一起,随时都可以玩起来。如果没有人带蛋子,就地找一些小石子,也可以替代玩。

搲蛋子时,要一边唱着歌谣一边抓蛋子,抓十层为满。每层花样很多,如拾粒、抓双、抓四、抓空、鸡下蛋、鸡啄食、掏灰、挑水、穿星等。每层唱词很多,句子长短不一,但其节奏是一样的。唱词的内容有神话、有民俗、有颂扬、有针砭,变化比较大,常用的版本也比较多,有的根据现场人物自己编词以活跃气氛。现录一首《搲蛋歌》如下:

一搲头,头大嫂,一家多口不争吵。

一搲二,二月二,大家小户姑娘带。

一搲三,三月三,蟠桃大会王母办。

一搲四,四月八,海州庙会人沓沓。

一搲五,五月端,家家孩童扣红线。

一搲六,六月三,白龙探母泪潸潸。

一搲七,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今夕。

一搲八,八中秋,月下团聚庆丰收。

一搲九,九重阳,临山登高摘茱萸。

一搲十,十月朝,家家儿女纸钱烧。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传统的游戏能给人带来一段轻松愉悦的时光,不管是游戏者还是旁观者都会沉浸其中;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是宝贵财富,那些刻着时代印记的物件中蕴藏的深邃记忆,经历过与时俱进的催化,不经意间翻动出来,依然在修正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些油灯(节选)

韩世泳

从前,海州没有电灯。晚间,百姓人家料理家务、学生看书作业、商店盘货结账、剧场演出,以至外出行走,全靠油灯照亮。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虽有海州名人、清朝邮传部左侍郎、署理尚书沈云沛之子沈仲长,在离海州十多里的新浦天后宫东南角、前河南岸(今天的东方大厦附近)创办了新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那个发电厂发电量有限,仅能供应新浦大街(今民主中路)、新市街和后街(今建国路)上一些机关和较大商号、公寓、饭庄照明用电,根本轮不到海州人用。1948年11月7日,新海连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人力,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停产多年、破烂不堪的电厂恢复发电,解放后第一个元旦节,新浦就用上了电灯照明。可是,由于全市各业百废待兴,电厂主要是保证工业用电,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再说,大多数人家也无力用电。因此,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晚上在家看书做作业,依然用油灯照明。油灯一直陪伴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与我们结下了深厚友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油灯,以燃料来分主要有豆油灯、煤油灯;从灯的结构来看有豆油灯、简易煤油灯、带罩灯、马灯、汽灯等几种。它们各有特性,灯具也是形式多样。

豆油灯就是以豆油(或生油)为燃料的灯。豆油灯在海州民间使用年代已久,所用灯具也不断变化。点豆油灯比较简单,只要在灯碗里倒上油,在油里放上灯捻子,待捻子浸透了油,用剔灯棒(海州方言“剔”字读 tián音)将灯捻子的一头剔到碗边上,稍露出一点,用火点着了便发出亮光。灯具渐渐简化,高腿油灯渐为小碟子所替代。在小碟子里倒上油,放上灯捻子,点着就是灯,放到哪里都能用,十分方便。点豆油灯,不管用什么灯具、什么灯捻子,油耗得都比较快,不知不觉一灯油就没了。孩子们不知道油怎么没了,就问大人“灯里油跑到哪去了”。大人便会哄小孩子说,“油叫小老鼠偷喝了。”于是,“小老(鼠)偷油”也便成了豆油灯的戏称。

煤油灯兴起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它具有使用方便、比豆油灯更明亮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便很快进入千家万户,成了居家的主体照明灯。那时煤油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通称“洋油”,因此,人们也都把煤油灯叫作“洋油灯”。煤油灯的灯具有好多种,常用的有带罩灯、“偷油鬼子”和马灯。带罩灯是玻璃制品,比豆油灯亮了好多倍,又不怕风,灯形也很美观,在民间很受欢迎,还把它作为闺女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

海州民间还有一种简易的煤油灯,是用一个小瓶倒进煤油,在瓶盖子中央插一根筷子粗的小铁管子,铁管里穿一根棉绳、布条或纸捻子之类。这种煤油灯不用上街买,家家都能自己做。方便是真方便,就是点起来耗油很凶,因此大家都叫它“偷油鬼子”。这“偷油鬼子”点着了火头上总是一股浓浓的黑烟。点一晚上,第二天早晨个个鼻窟窿眼里都黑了,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马灯是另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照明灯。可能是初期它主要用于马车、牛车夜晚赶路时照明,才叫“马灯”的。马灯由灯、灯罩、提把三部分组成。灯就是一个底平、上扁圆用于盛煤油的金属油壶。油壶上端中间装有灯头,油壶两侧连接着可供安置灯罩、提把的金属架子;灯罩是一个花鼓形的玻璃罩,卡在可以转动的金属框内;提把是置于灯上端的金属环,可挂可提。马灯有较强的防风性能,所以,后来它更多地被人们用于夜晚外出行走照明,替代了灯笼。

汽灯是没有电灯之前亮度最大的燃油灯。其实汽灯大多也是以煤油为燃料的,只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它的油壶上安装了一种可以往里打气的新设备,灯头上装有用石棉制成的纱罩。点灯之前,先向油壶里打气,使壶内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从气嘴中喷出,喷出的煤油呈雾状小点,化为蒸气黏附到乳头状石棉纱罩上,与空气混合燃烧,发出炽热的白色光芒。这种白色光比其他煤油灯光要强上百倍,一盏汽灯挂在那儿,可使方圆两三米亮如白昼。因此,那时汽灯多被用于公共场所。记得解放前海州民间京剧班子演出,戏台上都挂着汽灯。

如今,除了“带罩灯”和马灯因地方习俗还会在民间操办婚丧嫁娶活动时被使用外,其他场合早就连影子也看不到了。可是,它们的形象,作为社会发展一个阶段的亮点,始终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因为它们曾经照亮我们的课本,帮助我们学得知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的好伙伴。

童年记忆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