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十九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马戴是中晚唐之交的一位著名诗人,字虞臣,曲阳人。这个“曲阳”,唐属河南道海州,即海州东海县。马戴早年在家乡过着一段悠闲的隐居生活。他在《幽上留别令狐侍郎》一诗中说:“自别丘中隐,频年哭路歧。”而他所隐居的这座小山,自当就是家乡的朐山了。这段生活,不仅培养、提升了他对自然山水浓郁而深厚的审美情趣,也使他在与自然的合而为一中体验到了生命超然物外的真正自由与美好。诗人初次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寻求仕途发展时就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早发故山作》。

早发故山作
马 戴
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谷响猿相应,山深水复重。
餐霞人不见,采药客犹逢。
独宿灵潭侧,时闻岳顶钟。
——马戴《早发故山作》赏读
张 勇
这是一首离别诗。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离别诗。大多数诗人在写离开家乡时,往往注重表现离别时的悲伤,而马戴则着重表现依依惜别。
诗的前两联重在写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故乡山水画。这里,石门高耸入云,山石峭拔秀丽,石路崎岖蜿蜒,长松浓郁成荫。诗人走在长松掩映的山路上,听着青山翠谷间传来一声声猿猱的哀鸣,心中涌起的却是对故乡美丽山水的热爱、赞美和即将远离时的留恋与惜别。“云门”“峭石”“石路”“长松”等这里看似疏散的意象,却集中描绘了故乡登山时所看到的优美意境。诗人眼中看到的是山重水复的景象,听到的是猿啼与山谷的回响相互呼应,面对如此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后两联重在写人,侧重表现诗人隐居朐山时悠闲自得的心境。在颈联中,诗人用互文强调了所与交往之人的身份:在这里所能遇到的不是“餐霞人”,就是“采药客”。餐霞人也好,采药客也罢,他们都是指修仙得道之人。唐代社会,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而在中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已,儒家思想日趋衰微,而佛、道日炽,尤其自贞元之后,佛教禅宗特别兴盛,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处,寺庙林立,僧侣云集。据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诗人早年沉迷于隐居生活,多与隐逸之人交往。正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家乡幽山悬瀑间培养的对自然山水的雅好和对隐居生活的切身体验,陶冶了他清虚雅静的隐逸者的高洁品位,使他与僧侣道士过往密切,对幽山胜水的山寺环境极其向往。诗的第七句则重在写自己居住的环境:灵潭侧。灵潭,这里指的就是朐山上的龙潭。“独宿”是说这里只有诗人一人,强调了环境的静、幽。而最后一句“时闻岳顶钟”来写朐山的幽静。这里诗人以声写静,不仅更突显山的寂静,还用那悠长的钟声反映了诗人心灵的纯净。独宿地是灵潭侧,交往的是餐霞人,闻听的是岳顶钟,诗人的诗心禅思,僧侣道士悠闲自在,超凡脱俗的生活情境,在这里是如此的和谐统一,诗人体验到了那生命超然物外的自由与美好,感受到了置身于其中的惬意与难忘。由此传递到诗中,山上巨石之峭,到了人的脚下成了平坦的道路,诗人明知离开故乡时会有太行、王屋之难,但面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难怪诗人是如此这般地留恋家乡的山水,临行前的恋恋不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故乡是哺育生命成长的地方,故乡的山水不仅哺育着人的生命,更滋养着精神的成长。在人的一生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都将是永远的眷恋。马戴就是如此,在离开家乡后,诗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早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母亲的怀抱,去洗涤在红尘中辛劳奔波的一身疲惫,疗治在江湖闯荡时所受的心灵创伤。在诗人以后的长期漂泊生涯中,思乡之情伴随着诗人羁旅的时时刻刻,在留存下来的诗歌中,明确表达出他对故乡山水热爱与怀念之情的就有30余首,可见,思念家乡已然成了诗人的一个精神寄托。
思念常寄于山水之间,思念亦可寄于某种具象之物,对于家乡的思念,古今皆然。
刘成文
海州师范的校园是建设在一片高坡上,这里曾经是明代以前的海州老城。海师围墙的南边,就是海州最古老的街道——鼓楼街。老城墙的砖头早就不知去向了,只剩下沉淀着厚厚历史底蕴的黄土。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因为营养丰富,都长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那些年,海师一直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校长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兰树。一到春天,乳白色的花朵挂满枝头,一朵一朵碗口大的花,灿如白雪。那是海师最美的时候。校长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这大好的春光。
教学楼前,栽种的是高大的泡桐。泡桐树历史久远,估计能追溯到民国时期,因为这些梧桐树旁边的办公室就是民国时期盖的。梧桐树枝干高大,想望到它的顶端,你得仰起脸来。即使帽子掉了,也只看见一点点梢头,映着蓝盈盈的天。春夏之交,梧桐树也会开花,是那种没有香味的花,红色中夹着白色,不好看,但也为玉兰花凋落后的校园作了很好的补充。
食堂旁边的,那是水杉。估计历史不是很长,但这种植物的最大好处是见着土地就长,见着阳光就上。再加上靠着食堂,天天闻着饭味菜香,一个劲儿地向上生长。水杉秋天时候最好看,叶片已经变得焦黄,铺了一地,那种感觉有一种苍凉、凄清、落寞的美。
教师办公室后面的是木香花,一大片、一大片,覆盖在几根水泥柱子上,长长的枝条垂到地上。远远望去,就像几个巨大的鸟巢。木香花是白色的,开得小而多,被浓密的树叶遮盖着,有时候都看不出它的样子,显得非常“谦虚谨慎”。可是它的味道却一点不“低调”。一到夏天,它就开始散发香味,整个校园全部都是木香花浓浓的味道。你站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木香花的香味都会随风飘来,断断续续,像一阵阵带着香味的“浪花”。
操场边的是一棵棵雪松。这些雪松长得很随意,栽种的人是用它们来作点缀、作补充,几乎没有怎么用心。雪松有的靠着双杠,有的挨着围墙,有的也说不清是什么道理,反正就长在了一大片空地上。雪松生命力很顽强,长得虽然慢一点,但是很扎实,枝干粗大、枝条粗壮,松针细密、绿意浓浓。
我看到雪松的时候,就容易想起我自己。因为课外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找一棵大松树,坐在下面的石凳子上读书。这里没有干扰,除了远处操场上奔跑的人群偶尔传来一声欢叫,正适合我高声朗读。没有想到,毕业以后,自己也成了一棵“松树”,被随意地“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学校任教。好在土地虽然贫瘠,我却练就了雪松的内功。特别是在雪松下朗读的激情一直没有丢下。到今天,我还是喜欢独自一人,挟着一本书,找一棵大树,高声吟诵。非常感谢海师操场边的那几棵高大的雪松给了我成长的动力。
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坐到海师校园操场边的台阶上,再去看看那些雪松。它们没有白玉兰娇艳的花朵,也没有木香花馥郁的浓香,它们没有校长楼带给的荣耀,也没有大食堂带给的热闹非凡,就在这一片黄土上,拼命生长、努力生活,这种简单而执着的风景,也许更给人启发、催人上进。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