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七十期

2023-05-05 19:49:1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现代人很注重个人形象,上班办事、社交聚会,出门前都要全身上下打理一番,女性要化个妆,男性呢,不该留的都要去个干净,比如说胡子,大多数人连胡茬都不愿让人看出来。但在过去却不是这样的,人们对胡子的看法非常有意思。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胡  子 

崔月明

从前,海州民间对胡子非常讲究,什么人、在什么年龄、留什么样的胡子,都有一定的规矩,决不可以乱来。一般青年人是不能留胡子的,中年以后可以决定留与不留,但是有了孙子做了爷爷,则必须留胡子。该留胡子的不留,便会遭到非议,被人认为“老来俏”“老不正经”;不该留胡子的留了,则会被看成“二溜子”,没有家教。

传统的胡子有“一字胡”“八字胡”“子孙胡”“全胡”等几种样式。“一字胡”,即在上唇留成“一”字型的短胡,俗称“少胡子”,一般留这种胡子的人,按理还没有留胡子的资格,但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威,特意留有一字胡,整天昂着头,摆出一种尊严和傲气,所以,一字胡也成了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八字胡”,是将胡子沿上唇口剪齐,两边下垂成“八”字型,留八字胡的一般为中年人。“子孙胡”是紧挨下唇的小绺胡子,有了孙子的人才可以留。留子孙胡的人一般也同时留八字胡,一旦留了子孙胡就不可以去掉,除非子孙夭折,或者成为鳏夫。“全胡”,是指八字胡、子孙胡和三羊胡子都留,三羊胡是下巴长须的俗称。留有全胡的人,年龄一般都在花甲以上,读书人或是大户人家的老爷,留全胡的同时也留两腮旁的“髯”。尤其到了古稀、耄耋之年,雪白的五绺长须及满头银发,看上去慈祥端庄,温文尔雅,更显长者风范。民谚道:“老爱胡须少爱发。”这个时候的老人对胡子更加珍爱,早晚都要梳洗,睡觉时还要装在胸前一个特别缝制的囊袋里,防止翻身时被揉压。平时手中会拿着一只木梳,时而轻轻地梳理一下。老太爷的胡子只有自己的孙子可以撒娇抓拽,别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

海州有一句民谚:“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能有资格留胡子是一件好事,一般都要举行一个庆祝仪式。简单一点的到祖先堂烧支香、磕个头,然后请剃头匠将胡子精心地修剪,之后给亲友报个喜。

按常规第一次留胡子,一般是在四十一岁或四十六岁,据说在“一、六留须”可有吉兆。因为两个鼻孔和嘴组成一个倒“品”字,“倒”和“到”又是同音,逢一开始留胡子,意为“倒一品”,即能当到“一品官”;“六”海州方言与“禄”谐音,逢六开始留胡子,寓意“口上有禄”,能当吃俸禄的大官。

决定了留胡子的年龄,还要选择吉利的日期,一般都选在立春和二月二这两天,立春之日阳气开始上升,草木萌生,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在这一天留胡子,寓意新的生活就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这一天开始留胡子,受到真龙感应,胡子能成为“龙须”,将来能生“龙威”。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随着时代的更替,老海州过去流传的一些事物如今已不可见,或者换了一个方式存在,偶尔提及,也难有回应了。比如“打仿影”,这种类似“描红”的学习手段,别说学生,就是家长们也大多不明其意了。



打 仿 影

彭云

在我开始入学的时候,新浦街上到处都是私塾学堂,书声琅琅随处可闻。相形之下,洋学堂不怎么突出。到我小学毕业,洋学堂已经占据了主流,私塾退缩到寥寥无几的地步。几年之内,换了天下。后来私塾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个补充,于暑假、寒假期间照应下孩子、补习点功课而已。

那时候我最怕放寒暑假。不放假的时候,每天太阳老高就放学了,还可以玩上老大一阵子。放假以后,一天不歇就得到私塾去报到。早上出去,中午回家吃顿饭,天黑放学,和犯人一样老老实实被看在那两小间破屋子里,老师的眼睛随时都在身上转来转去,如坐针毡。

私塾的功课主要有三样:念书,浅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深的有四书五经等;写大小字,有描红、打仿影、临帖的不同;高级一点的学生做文章,叫作“破笔”。

每天的写字要占去好大一段时间。写字的第一步是描红,即老师用红笔写一幅字,学生用黑笔在上面描,一笔一画默默地适应。聪明的孩子,一个来月就差不多了;差一点的孩子要描两三个月。好在老师闲着别无他事,得空就写几张放在那里,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给学生。仿影是老师用黑笔写的,放在半透明的纸下面,供学生照葫芦画瓢,俗称打仿影。为了保持仿影的经久耐用,往往由学生调和一些明矾水喷在上面,免得写字的墨水洇下去,弄脏了仿影。

不论描红还是打仿影,所用的词句都是大同小异,全是几百年时光精选下来的。它必须笔画简单,有知识性,还得孩子们念起来有兴趣。例如我初进私塾的时候,老师给的描红是: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东西南北方,左右文共武。

一共才二十个字,包括五个数字、五行、四方,还饶了个左右文武,可谓精里挑精,高度概括,简直是个大宇宙的模型。

另一种版本内容也是常用的,可惜距离孩子们的生活远了些: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

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人,可知礼也。

每句三个字,八句话二十四个字,对于五乘五的格子来说,还差一个字,所以要在末尾加上一个“也”字。第二句的“孔乙己”经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传播,尽人皆知,它的出处就在这里,可见这个仿影的影响范围该多么大。它全文的意思是:我们祖师爷孔子,教化了三千个弟子,其中有七十四人成了圣贤。你们这八九个小孩(那时候一般私塾学堂也皆不超过十个人),好好学着做人,可以知道礼节了。

此外还有一个写风光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也是难能可贵的,二十个字中包含了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再加上寥寥几个字,就又形成了一幅风情画,有点像马致远《天净沙》的那个味儿,真不容易。由于它的普及,一些打油诗也喜欢用它来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这里海边盐场的环境非常荒凉,有一首打油诗就这样写道: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无一座,四季不开花。

到后来,仿影越打越有兴趣,就讲起民间故事来了: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故事是说,有一个小王子去求仙,终于把丹炼成升上了九层天,成了神仙。炼丹时进洞七天时间,而世界上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故事有点像我们这里陆凌霄的传说。据说小浦人陆凌霄有神力,打败天下无敌手。他幼年到伊庐山上砍草,见松树底下坐着两个老头下棋,他就站在一旁看热闹。老头下了几盘棋拂袖而去,陆凌霄也准备去砍草,看看自己刚才丢在一旁的扁担和绳索,早已经腐朽得拿不起来了。他回家一看,庄子上业已大变样。问起他家,有个老头说是陆凌霄的重孙子,他惊诧得连嘴都合不拢了。


海州民俗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