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七十一期

2023-05-08 17:38:10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随着连云港被纳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盐河的每一寸发展,凝聚了港城人的奋斗精神,更浓缩了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运河精神。一条古盐河,半部海州史。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盐河,一条盈盈流动的河流(节选)

潘友国

在苏北,一个板浦小镇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经久不息的河流。河流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盐河。盐河,乃小镇水系中最大的一支河流,多少年来,小镇人一直把盐河称呼为母亲河。

查阅文献得知: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为解决淮盐运销困难,由朝廷投资,开凿了一条从泗州、涟水向北通往海州的“新漕渠”——盐河的前身。明代以前,盐河称为官河,至清末因盐运频繁而易名盐河。清代以前,盐河在板浦以南的磨行口(今大柴市)西通新坝,与连河、蔷薇河交汇。

阳光普照,盐河一河锦绣,熠熠生辉,竟渐渐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天才,他们犹如漫天星子,颗颗璀璨明亮。譬如:凌廷堪、吴振勃、吴振勷、卞赓……一时间,群星灿烂,数不胜数。小镇史册档案上,这些闪光的名字,皆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他们于小镇厚重的历史上,留名千古。那份人杰地灵的荣耀,成了千年小镇源远而神圣的文化风景。

小镇临河而兴,依河而旺。河流一词,我惜的是个“流”字。“流”字开头的成语是“流水不腐”,流是鲜活,流更是水的灵魂。盐河的水,是最动人的水,是最美的水。

盐河贯穿古今,跨越时空,将多少代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盐河,时而波涛惊起,时而暗流回还,时而温婉柔和,时而静谧安详,终而不绝,止而不息。

古人云:“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盐都板浦就是因盐而聚人成邑。所谓,盐盛,则镇盛;盐衰,则镇衰。盐河泽养万物,小镇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无不仰其泽惠。

盐河曾一度承载着盐文化,盐文化盛极一时,河流与盐文化相互验证彼此活力,共同书写着小镇盐文化的梦幻篇章。盐都板浦是一个历史重镇,许多的传奇在这里频频上演。鼎盛时期,商贾云集,河面上帆樯林立、繁华的景致,被誉为“小上海”。

镜花水月水为媒。小镇是文人李汝珍的乌托邦。而小镇的河流,则滋养着文人的灵性,才情超绝、器宇轩昂的李汝珍在临水而居小镇的一隅,亦是与水结为知音,不愿为名利所累,选择著书立说,借盐河那一河净水,滋养灵性,终写出了千古名著《镜花缘》。由此看出,河流是小镇的脉,水脉也就是文脉。就文脉而言,李汝珍便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了。

水远天长,千秋烟云。盐河流淌着一种文人的风骨,河流载物,载得是大道大德,大情大义。与盐河相毗邻的苏北名园——秋园,其建造者是留正气给天地、极尽风骨的缪秋杰,像史诗一般载入小镇大文化的画卷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市井繁荣、富甲苏北的小镇板浦,无不是托盐河之福。盐河这条闪光的河流,塑造出了一个历史名镇,盐河功不可没。盐河成为小镇走向富庶的一条血脉,盐河为小镇植入了上善若水的人文基因。如此柔韧的文脉,出入于文字内外,游戈于盐河之上,已经形成气象。以至于,小镇崇学之风连绵延续,长盛不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河碧水浅深情。盐河深沉厚重的文化,令无数文人雅士竞折腰。他们或相约几知己,或携家人,泛舟盐河,赏阅碧水清波,兴致来了,带上炊具,用渔网打捞一些小鱼小虾,做一道美食——小鱼锅贴。再喝上一壶好酒,笑谈古今!

我无法抵御盐河的诱惑。盐河离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太远,闲暇的时候,我时常一个人去亲近盐河。有时,我喜欢呆呆的凝望那一湾河水,有时,我喜欢侧耳聆听潺潺的流水声……从我家出发,先走过古色古香的幽巷,穿过新民路,往西拐,再顺着南,一直往前走,就到达了盐河。一条碧绿的河流,就呈现在眼前了。

只见盐河两岸,春意正浓,春风轻拂,垂柳青青,花枝招展,柳树上,鸟声清脆婉转,时隐时现,妙不可言!两岸春景的美丽真是无限。春光如画,怎能不让吾辈欣喜?

依盐河之居的小镇,犹如项链上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不可或缺。流淌千年的盐河与小镇血脉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小镇无不打上河流文化的烙印。今天,我所深爱的小镇,依然隽永清新、依然鲜活。美丽的小镇,正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盐河,是沟通淮安和连云港的人工河道,自古是淮北盐南运航道,古称官河,也叫漕河。《唐会要》记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元符初(公元1098年至1100年)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即为盐河的前身。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重加开浚,用以转运淮北盐内销,于是称为盐河或运盐河。今天的盐河起于淮安市淮阴水利枢纽,向东北贯通六塘河、灌河、新沂河、五图河、车轴河、古泊善后河到达连云港海州,汇于临洪河,长175公里。

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经济已经比较繁荣。但由于地处海滨,南至淮楚,北达齐鲁,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横贯其间的都是东西流向天然的季节性河流,南北交通运输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漕粮的转运和食盐的运销,成为亟待解决的大事。

于是唐武则天垂拱四年,从泗州涟水县向北开凿了一条通达海州的漕河,后称官河,经涟水入海州境,在大伊山以东向北至灌云县大柴市,向西北沿海岸至新坝,在新坝与涟河交汇后,向北经海州西门接临洪河入海,海州西门也因此而名“通淮门”。官河的另一分支从大柴市向北至板浦附近入海。

唐朝的沭河有一条分支从今天东海县的山左口附近穿过桃林,辗转流入桑墟湖。船只由官河在新坝转入涟河、桑墟湖、溯沭河而上可达沂州、密州(即今天山东省的临沂和诸城)。官河的南端在涟水以东的涟口通入淮河,由淮河入邗[hán]沟(即京杭大运河)南达长江,西至安徽诸口岸。因此,官河的开凿沟通了古海州地区与山东、江南之间的联系。

到了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具一定的规模,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海州的板浦、惠泽、洛要三个盐场,每年运销食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这些食盐大部分由盐商以木帆船由官河运出,所以官河已经成为北宋时期淮北盐运的一条重要航道。

元朝、明朝的统治者对盐业生产十分重视。为了保证盐运畅通,元代官河进行了多次疏浚。明代从大柴市向北至板浦的河道时称景济官河或景济河,是板浦场运销食盐的主要航道。景济官河在板浦以北入海,由于海潮长期冲刷,经常淤积,也经常疏浚,河道变得畅通无阻。

清初,因淮南逐渐“海远卤淡”,淮北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逐渐兴旺,所产的食盐由盐河运往淮阴西坝,转运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售口岸。盐运繁盛,官河也因而易名盐河。盐河里“官舫估舶,帆樯相望”。由于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海州境内的海岸线迅速向东北推移,大柴市至新坝的航道逐渐淤塞。乾隆年间,盐河从板浦延伸至卞家浦;嘉庆年间又将盐河从卞家浦开凿至海州,形成了盐河现在的走向。


 盐 河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