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七十二期

2023-05-09 18:05:19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旅游的时候,每到一地,总想着捎上点儿当地的什么特产回去,一来赠送亲朋好友,二来给自己的旅行留下一个带有地方印记的回味。海州的特产多不胜数,今天我们来说说一种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的——海州辣黄酒。

海州辣黄酒是黄酒的派生产品,酒的度数一般为25-30度,比普通黄酒要高一倍左右,味甘醇美,入口香、酸、辣、涩俱佳,令人回味无穷。海州辣黄酒曾一度绝迹于市场,近年来才重新被发掘出来


 海州辣黄酒的古往今来

张名艾  侯长文

“海州辣黄酒”历史源远流长,成为“家乡特产”过程扑朔迷离。《镜花缘》“是一部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优秀作品”。连云港人文专家刘兆元先生认为《镜花缘》“借用《山海经》等神话传说,与林之洋三次出海,用了四年三个月,游历了五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细细琢磨,似乎没有越出海州的辖地,好像就是沿着云台山转了一个圈子”,古海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方特产、民间传说被生动融合进全书神奇浪漫情节中,恍如“连云港大百科全书”“民俗风物志”。在第96回,“常做酒中仙”的李汝珍详细列出酒馆粉牌书写的55种名酒,“海州辣黄酒”名列其中。

李汝珍在书中点名道姓“海州辣黄酒”,而且把它列入中国55种名酒之一,绝不可能“空穴来风”。《镜花缘》描写的时代背景是中唐后期的“武周时代”,海州辣黄酒至少在那个时期已经成名。《唐宋时代酒的魅力》一书中,“海州辣黄酒”就名列其中。韩国出版的《中国酒和酒桌文化》一书中,对“海州辣黄酒”的历史、品位有专门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酒名称大全》中,搜集了552种酒名,“海州辣黄酒”也跻身其中。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镜花缘》中描写的“海州辣黄酒”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汉代《说文解字》记载,中国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粮食酿酒了,但当时造的酒还都是黄酒(米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虑,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一类是北方烧酒,一类是南方烧酒,南方烧酒又叫米烧酒、辣黄酒,其度数比普通米酒高。海州“凌惠平汉墓”中发掘出一只酒坛,由于年代久远,坛内酒液已经浓缩,呈褐黄色,但酒味依旧香醇扑鼻,后经专家化验,认为这是米酒,或者就是“海州辣黄酒”。这一发现说明,古海州至少在汉代已经有“米酒”,甚至有“辣黄酒”。

“海州辣黄酒”是黄酒(米酒)的派生产品。黄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包括糯米、芒稻米、粳米和籼米,其中以糯米最好,芒稻米是当地特产,米粒长,煮熟粘稠、香味浓,是古海州最早贡品之一,也是制米酒最佳原料。《中国黄酒》描述,黄酒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不仅专门厂家可以生产,普通家庭也可以制作。中国南方多数人家认为“待客拿不出自家酿制的米酒,是很丢面子的事”。根据海州文人介绍,古代海州许多饭店、酒馆都有专人负责调制米酒和辣黄酒,除在本店饮用,也成坛对外供应。古海州西街饭店、酒馆鳞次栉比,谁家酒好,就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有一侯家开的“海州人家酒馆”,请一位苏州秦酒师专门负责米酒和辣黄酒生产,店内酒坛、酒罐堆集如山,到此饮酒、买酒者势如潮涌,并源源不断供应新浦、板浦、南城、墟沟等大小饭店、酒馆,盐运船民和出海渔民爱饮“海州辣黄酒”,并把它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这一景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女士喝米酒,男士喝辣黄酒”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

米酒是将米蒸熟后加上酒母酿成。成酒时间很短且不经过蒸馏,因此所含的酒精度很低,一般在5度至15度之间。但海州人喝“米酒”感到度数低、不过瘾,喝白酒、度数高、会醉人。后来一些造酒者,根据顾客需要,引用蒸馏技术,酿造出酒精度不高不低的“原浆米酒”和添加中药辣蓼草的“辣黄酒”,“海州辣黄酒”很快名闻大江南北,成为酒中珍品,古海州特产。

黄酒生产中添加各种中药制成药曲。海州辣黄酒酿造工艺,严格地说是从割辣蓼草做酒药开始。在海州山、云台山的涧沟边、流水沟中或阴湿处都可以采到辣蓼草。辣蓼草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将辣蓼草连茎带叶采集,洗净后放在石臼中捣烂,与米粉、麦片拌在一起,再加进陈年酒药,捏成一个个鸡蛋般大小的丸,装在簸箕里,放在阴凉处让它发酵,待上面长出一层白茸毛,再移到通风处,每天摇动几下,直至完全阴干,酒药就做好了。在一定范围内添加辣蓼草小曲,对酒的PH值、透气性,对黄酒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海州辣黄酒的原酒是经过蒸馏工艺生产的“原浆米酒”,添加辣蓼草酒曲,经过酯化、陈酿、窖藏,酒的度数一般为30度左右,比普通黄酒要高一倍以上,所以特别受到嗜酒者青睐,同时女士也喜欢饮用。《西游记》、《镜花缘》中描写饮酒的场景达一百多处,豪放派“大碗喝酒”所饮的,或者吟诗作对者细品慢酌时饮的大多是海州辣黄酒,“喝多不大醉,慢喝细品位”。用辣蓼草作酒药,不仅因为它廉价且容易得到,更重要的是,它对稳定和提高酒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草纲目》《江苏药典》介绍,辣蓼草味辛、性温、无毒副作用,具有消肿止痛、治肿疡、痢疾腹痛、利中益气、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功效。古代,南方各地以辣蓼草作为酒药制作辣黄酒很普遍,只是他们都没有“海州辣黄酒”名闻天下。特别是《镜花缘》问世后,海州辣黄酒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州辣黄酒也蕴育了海州的酒文化。“文人与酒一家亲”,吴承恩“追慕酒兴作诗狂”,李汝珍号称“浪士”“酒仙”,他们以古海州人文历史、家乡特产、民间传说、青山绿水为背景创作了文学巨著《西游记》《镜花缘》,不能不说“海州辣黄酒”也有一份功劳。

海州辣黄酒色泽橙黄透明、质地醇厚、甘爽鲜美、芬芳沁心,内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和血、行血、壮神、驱寒、开胃、壮筋骨功效,常饮此酒使人精神旺盛、体力充沛、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诗人石曼卿被贬为海州通判时,因为仕途坎坷、心情郁闷,经常邀集官朋文友、诗友,以豪饮“海州辣黄酒”为乐。海州石棚山“石曼卿读书处”,实际也是他接待南来北往友人的野外饮酒处,大家都以喝到海州辣黄酒为荣,归去时总要带一些回家。到清末和民国以后,辣黄酒产销走入低谷,甚至几乎销声敛迹。

进入新世纪,海州辣黄酒的基本配方和制作方法逐渐被发掘出来,两千年前海州“老字号”重新批量生产,恢复上市,也为现代旅游市场增加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家乡特产”。




 海州辣黄酒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