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七十三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连云港市所保存的历代摩崖题刻中唯一能见的隋刻是一块王谟的诗刻。此诗刻位于孙家山,遗憾的是因早年开山填海而毁。原诗刻石面高100厘米、宽199厘米,竖刻9行,字径约10厘米,总计75字,隶书。此诗最早收录于北宋阮阅所辑的《诗话总龟》中,《古诗苑》和《诗记》中也皆收录。
东海悬崖题诗
王 谟
维大隋开皇三年岁次癸卯,四月乙亥朔十七日,使持节、上仪同、海州诸军事、海州刺史、南阳县开国侯、京兆王谟巡历至此,记文后代。其诗曰:
因巡来至此,瞩海看波流。
自兹一度往,何日更回眸?
——王谟《东海悬崖题诗》赏读
张勇
王谟,生卒不详。隋朝京兆霸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人,出身于名将之家。京兆王氏是北周和隋代的显赫世家,曾祖父王罴、祖父王庆远、父亲王长述,分别在北魏、北周和隋朝担任过显赫的官职,为帝室镇压叛乱、建立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袭封为扶风郡公、龙门郡公。王谟在年轻的时候,便受到隋文帝的垂青,委以重任,封至侯爵。
诗前小序,具体地交代了题诗的时间、地点、身份和缘由。“维大隋开皇三年岁次癸卯,四月乙亥朔十七日”,分别用多种纪年方法来点明时间,十分具体,说明事件的重要性,同时也暗中交代了巡历的历史背景。“巡历至此”,既交代了巡历的地点——东海海防前沿、悬崖边上,也交代了来此的目的——巡历海防。“使持节上仪同、海州诸军事、海州刺史、南阳县开国侯、京兆王谟”,详细地交代了主人公及其身份。王谟出身于隋朝显赫世家京兆王氏家族,曾祖父王罴、祖父王庆远、父亲王长述,分别在北魏、北周和隋朝担任过显赫的官职,为帝室镇压叛乱、建立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袭封为扶风郡公、龙门郡公。王谟在年轻的时候,便受到隋文帝的垂青,集使持节上、仪同、海州诸军事、海州刺史、南阳县开国侯等众多头衔于一身,可见权势很大。隋文帝把他安排在海州,可见海州战略地位之重要。“记文后代”则交代了题诗的目的。
全诗共四句。
首句便直接交代来到这里的缘由。结合小序所交代的时间背景及其地理位置,我们便可了解王谟此次巡历的缘由所在。海州,地处南北、陆海交汇之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隋代,随着平陈战役的制定和落实,海州的地位更加突显出来,成为隋朝通过海路南下建康(今南京),夺取南朝陈的政权重要跳板。隋开皇初年,废朐山郡又改为海州。大业三年又复建东海郡,这时郡治范围扩大到五个县,领朐山、东海、怀仁、沭阳、涟水五县,大大提高了海州的地位。隋朝派位高权重的王谟出任海州刺史,有其重要的战略意图。作为当时海州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最高行政长官,王谟积极巡历海防军事,就是为了积极筹备平陈的战争。也正是因此,才巡历来到了这里。
第二句是写眼前所见。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写出了面朝大海所见到的景象。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来到孙家山北壁立的悬崖之上,迎着海风的吹拂,凝望着浩瀚无垠的大海,大海的波浪不断地拍打着崖壁,响起了阵阵雷鸣。诗人一会儿目视远方,一会儿又陷入沉思之中。短短五字,再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内容十分丰富,可引发起读者无穷的联想。
第三、四两句则抒写诗人的感慨。从此以后,一切都将成为过往,我什么时候能够再回首看看这壮阔的景象呢?一声慨叹,一句反问,表达了诗人对眼前大海呈现出来的景象的赞叹和无比留恋的心情。
全诗采用远处起笔、大笔勾勒的方法来叙事写意,不仅展示了海的壮阔,我们还分明感受到这位集众多头衔于一身的位高权重的海州刺史巡历海防时的那种自信从容和胸有成竹,感受到诗人对此地此景的那种赞叹与留恋。宋代曾做过海州知州的孙巨源对于这首诗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诗工夫不少。”
在海州说到观海,最有名的当然是孔子曾登高望海的孔望山。孔望山上历代石刻云集,是游客观赏的重要人文景观,但有一处有观海之意的石刻却少有人知,因为它“隐藏”在龙洞庵大殿的背后。
月来潮生
彭云
孔望山龙洞庵大殿背后的山石上,镌有“月来潮生”四个隶体大字,字径50厘米,古朴可爱。可惜没有题款,不知出于何年何月何人之手。正因为它位于大殿的背后,所以知之者甚少,见之者更少。由于古代“来”“耒”外形近似,几乎所有文章都把其中的“来”字辨认为“耒”。
关于“月耒潮生”的解释,大意是说:月亮的形状好似一个犁(即耒耜),在大海里耕耘。月亮出来的时候,潮水也涨了,从而证明古人很早便了解月亮和潮汐的关系。
其实,这可能是一个误会。耒耜这种远古时代的农具,类似我们今天的木柄犁。《易经·系辞下》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是犁头,用利器斫出来的;耒是犁的木柄,呈S形,大约是用火烘热后弯制的。耒不等于耒耜,它单独使用时不能解释为犁并用以形容犁海。就其外形看,它既不象弯月,更与上下弦月和圆月风马牛不相关。
相反,如读作“月来潮生”,不仅涵义正确,而且形象壮丽。试想,当农历每月十四五至十七八的日子,入夜,银盘似的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海潮也随着上涨,冰轮乍涌,海天一色,浮光耀金,静影沉碧。站在孔望山上欣赏这月潮共生的美景该是多么惬意啊!
“月来潮生”是受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影响,那首诗一开头便向读者展现了奇丽的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来潮生”便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压缩了的语言。这种意境是弯月无法造成的,是不可能“耒”出来的。
“来”“耒”之争很容易说清楚,难以解释的倒是为什么要把这四个字刻在庙背后人迹罕到之处?
龙洞庵原名龙兴寺,至少在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之前已经建成,迄今有1400年以上的历史,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它最初建庙时,“月来潮生”也许还不曾刻上石壁;然而却可以想到,刻这四个字的时候,它前面不应该有庙,也就是说,龙兴寺的原址或许在附近别的什么地方。月来潮生的景象应为视野开阔的,刻石既是为了引导游人欣赏这一特定的景观,怎么会把它塞入墙后的狭巷里面去了呢?
这里既是观赏海上生明月的地方,并且珍重摩崖勒石,按理还应有个亭子什么的,以便游人把酒临风,凭栏远眺。这该不会是历史上著名的乘槎亭吧?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