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七十七期

2023-05-16 17:25:01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12.png

说媒,又叫“做媒、提媒、提亲”,就是通过媒人从中说合,让男女双方共结秦晋之好,现在通俗来讲叫“介绍对象”。过去,海州民间把说媒的人,叫做“媒人”“媒婆”,时髦一点,或者文气一点的称呼叫“月老”“红娘”等等,相当于今天“婚姻介绍所”的工作人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年轻男女结识并进一步组建家庭的重要途径之一。


 细说海州民俗 



  说 媒 

崔月明  

现在婚姻介绍所的作用,远远比不上过去的媒人。“媒妁之言”,仅次于“父母之命”。海州民谚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周礼·坊记》中也说:“男女非媒不交”,任何人谈婚论嫁,必须请媒人从中说合。即使是男女双方自己相好,或由双方父母相中,也要请人去说媒,俗话叫“穿针引线”,这样结成连理才是合乎礼仪的。

过去,海州民间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家里大人都要托人“说媒”。如果十五六岁还是没有人来说媒,就会遭到庄邻的议论,家长也非常着急,媒人不行,就要请神灵。就是在祭灶日或除夕的夜深人静之时,父母带着未定亲的孩子在自家灶王爷的神龛前烧香、磕头。然后,叫小孩跪在灶前,拿着烧火棍在灶膛里捣动,一边捣一边说:“烧火棍,捣锅洞,来年婚姻赶快动。给我说个花媳妇,我给灶王多上供。”要连续说上七遍,手中的烧火棍要一直捣不能停。要是女孩子,说的时候把“花媳妇”改成“好女婿”就行了。

海州民间说媒有许多讲究,首先是要门当户对。俗话说:“笆门对笆门,板门对板门,瓦屋对四檐青。”只有双方条件差不多,媒人认为很般配,才能牵线搭桥。有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一直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家里就会专门给她造一所房子,称为“老姑堂”,宁愿雇佣丫环伺候到老,也决不下嫁。所以,有民谚道:“门不当,户不对,不是淘气就受罪。”

其次,要考察袖笼、门风。海州民间称狐臭叫“下风”,俗称“袖笼不干净”,认为“下风”会代代相传,败坏子孙。门风,即家风,凡有外乡提亲的,互相都要打听对方门风如何、袖笼干净不干净。若遇门风不正或袖笼不干净的,无论对方其他条件多好,一般人家都会断然拒绝。

另外,需说媒的男女,年龄要相仿,一般都是男大女小,男方比女方大七八岁,甚至十几岁,也是正常的。女方要是比男方大,最多大三岁,绝不能再多,否则会被人笑话大妈带小孩子。

实际上,过去媒人也基本上成为一种职业,有的名气很大,前庄后村,甚至方圆几十里,谁家的小子如何,哪家的闺女怎样,她都是一肚子数,可以说比派出所户籍警掌握得还清楚,只要经她一撮合,总是八九不离十。海州民谚也十分形象:“媒人像菩萨,一手把两家”,“媒人撒谎精,不谎不成亲”,“媒人不来哄,两头拉不拢”。

说合成一对男女,媒人可以收到一些钱物,称为“谢媒礼”。谢媒礼都是在成亲的头一天,连同鸡、鸭、鞋、袜、毛巾、肥皂、布料等一起送到媒人家。第二天,媒人还要去引导接亲,称为“圆媒”。俗话说:“新娘进了房,媒人扔出墙。”至此,媒人才算完成“说媒”任务。


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说媒”自古有之,如今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改头换面,但民间也有许多人喜爱义务做媒,成就他人好事、愉悦自己身心,一旦说合成功一对,便可津津乐道许久,更以“红娘”身份为傲。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也有类似之处,当多年后从旧物中寻得记忆中的熟悉片断,雀跃之心随之油然而生,哪怕是面对一块硬梆梆的石头。



  浸润了时光的石头 

穆晓云

对一个孩子来说,有时候,钟鼓楼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座石头砌的城门,门里门外连着长长的石头巷子。

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便是钟鼓楼,老海州人都称古楼,现在也叫镇远楼,传说是古代海州城打更敲鼓报时的地方。

冬日的早晨,冰冰的城墙不语,凉凉的石碑无言,每一条石头缝隙里,却都写着千年的沧桑沉淀。用手去摸一摸那厚厚的布满印记的石头,“城郭秋生一夜凉”,刹那间便步入悠远的岁月,你仿佛看到美丽城郭车来车往,文人雅士神采飞扬,抗金英雄千古流芳……

太阳一点点缓缓升起,你慢慢在石头的记忆里找回了自己。低头看见东大街,长长的石头巷子在低低的曲折中延伸,巷子两边是低低的石头房子,住的多是衍生几代的老海州居民,有着海州特有的安静、内敛的模样。

经常在那长长的石板路上散步,斗转星移,石头的路和房子仍是那时的模样,院墙里伸出来的腊梅却记录了长长的时光。

夏天的傍晚去看钟鼓楼,又会是另外一番模样。温度渐渐凉爽,热浪成为石栏内部的秘密流淌,手扶着石栏,看夕阳一点点落下。钟鼓楼往西是中大街了,这是古海州最长的一条街,曾经是海州城最繁华最热闹的中心所在。关庙巷、蚕桑巷、孔巷、儒学巷、参府巷……每一条窄窄的巷子,或青砖或石板的路,都用名字记录岁月也写满了时光。

印象里的中大街是令大人孩子都流连忘返的乐园,这里商铺林立,曲径通幽,孩子在这里找到美食,大人在这里觅得生活,文人看到历史,贾人寻得商机。细心地去转一转,可以去看看蒋宅,前进后园的标准四合院,青砖灰瓦,碎石铺路,院内有石榴百龄。距此不远便是海州境内第一座近代欧式建筑谢家洋房,古海州谣唱“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杨家花园已经毫无踪迹,只有谢家洋房见证历史。

沿着中大街逛下去,经常去的地方是碧霞寺,坐落在市井里的寺庙,香火并不特别旺盛,在几次的修缮中渐具规模。小时候去,只敢围着院墙看一看。现在,经常会步入寺里,静静地站一会儿。

工作后经常会去海州古城,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最爱去钟鼓楼。看一看斑驳的碑文,摸一摸厚厚的石墙,或者在细雨的春日,沿着青石板路数一数自己的脚步。风吹日晒经年的石头,在手的触感下渐渐平滑,像是讲述了许多的故事,又像是什么也没有说。

一直觉得石头是最沉默的智者,远远超脱了人类而存在,需要我们真心以对。古海州印象里的金戈铁马与新海州的意气风发都是美丽的时光,一点点浸润属于海州的每一块石头,而你我,在石头印记里流连,不觉已经从少年步入中年。

沧海桑田是时光流转,不变的仍然是那些不言不语的石头,见证了岁月,承载了故事,留下了记忆。

作为新一代的海州人,我们在一日日属于石头的记忆里,触摸寻找属于老海州的灵魂,从而更好地把视线转向今日,努力让新时代赋予海州更崭新的印记,让属于海州的每一片石头,都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