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八十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位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许多人每年念念不忘的海州“四月八会”要重启了——5月24日至28日,海州白虎山庙会暨“一带一路”美食嘉年华活动将在海州古城举办。
海州白虎山庙会,清朝初期即已形成,俗称“四月八会”,是苏北鲁南一带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连云港地区的庙会有朝阳、墟沟、南城、新坝庙会等,而海州庙会最大最热闹。古时,会场以白虎山下古刹——碧霞宫为中心,环白虎山东、北两侧,占地超百亩;会期历时3天,四月初七为头会、初八为正会、初九为末会。白虎山庙会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更加丰富,会期也未必仅限于3天了。
关于白虎山庙会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一个传说。海州有一座远近驰名的白虎山,相传这座山是唐朝名将、征东大元帅薛仁贵被他儿子薛丁山射死而变成的。唐朝时,孔望山以东是一片汪洋大海,薛仁贵征东是从海州出发的。由于玉皇大帝的安排,薛丁山生下来就没见过他的父亲。薛仁贵征东胜利,归来时得知他的儿子丁山正在海州城里,下了海船,径奔城里来,想要父子相会。当时薛丁山正在操演兵马,听说父帅到来了,不及卸甲就急匆匆地出去迎接,出兵营不远,猛然看见前面一只凶恶的白虎张牙舞爪地向他抓来,心中大惊,连忙搭弓射箭,正中白虎。那白虎大吼一声,跃出几十丈远,伏地而死,顿时化为一座山,就是今天的白虎山。后人说:“白虎相遇,必有一亡。”就从这留下来的。薛丁山射死白虎后,也没接到父帅,心中十分懊恼。太白金星奉玉旨托梦给他,告知详细。薛丁山备感凄惨:生未见父面,死未见父颜。他决定在海州白虎山四月初八设庙会,做道场,每年祭奠一次,以慰父亲在天之灵。年年如此,烟火不绝,因而有了白虎山庙会。
第二种说法。海州古城是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城,秦始皇曾经东巡至此,立石“秦东门”为国之边界。境内山川纵横,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秀绝江淮。其中的白虎山和碧霞寺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两相辉映,相得益彰,游人如织,留连忘返。白虎山庙会就发源于此。
第三种说法,白虎山庙会的兴起,并不是因商贸而起,而是与传教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一位印度云游和尚,于农历四月初八来到古海州朐阳地界(即朐山、孔望山一带)为当地人讲佛经,从早上讲到晚上,人们还不愿离散,纷纷要求这位高僧讲下去。为了满足众人的要求,他承诺每年的四月初八来此地讲经一次,后来,这位和尚践约而至,一些商人见每年此处聚人尤多,就到此经营一些食品、百货,做起生意来。从那以后,农历四月初八海州庙会就逐渐形成。后来发生海啸,会址就迁移到海州白虎山下。
白虎山庙会的本质是沂沭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靠经济、文化、信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紧密结合。到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因为盐业经济的原因,海州上升为直隶州,逐渐成为海、赣、沭、灌一带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所以,海州庙会有如此地位和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
“庙会”从字面上看,包含着两大因素:“庙”是宗教祭祀,“会”是商贸活动。海州白虎山庙会之所以在农历四月初八,也是和二者有着密切关系的。农历四月正是农村大忙在即的时候,海州周边的农民利用大忙前难得的几天空闲时间,轻松一下,买点东西,逛逛会、观观景、听听戏,彼此交换交换信息,为即将到来的春种春收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在历史上,白虎山庙会卖得最多的是蓑衣、斗篷、木锨、镰刀以及乡土气极浓的民间玩具。
(以上部分内容转自简书APP)
另外,到碧霞宫烧香还愿也是赶会者的主要活动内容。这与海州民间的碧霞崇拜有关。
崔月明
海州民间崇拜天后娘娘,也崇拜碧霞元君。明代崇祯皇帝曾封天后娘娘为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和天后娘娘是一回事吗?
泰山娘娘也称碧霞元君,在近代北方地区信仰极盛,不过起源比较晚,与天后娘娘大致同时,其来历众说纷纭,玉女即其中一说。自东汉时山川崇拜与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错影响,出现了诸如“太华之上,有明星玉女,主持玉浆,服之神仙”的观念。
之后,道教也吸收了这种信仰,认为名山上必有仙女玉女的存在。所以泰山顶玉女池边的石像、云台山上的玉女峰,当与这类信仰有关。泰山玉女被封为碧霞元君,始于明代。但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称号。《封神演义》甚至称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至近代,这个封号渐为泰山娘娘所专有,民间传说能使妇女多子,又能保护儿童,所以妇女信奉尤其虔诚。不仅泰山有庙,各地亦多有庙。大约泰山娘娘信仰的形成过程中,曾吸收了其它碧霞元君故事的成份。
海州白虎山东侧有一座碧霞宫,现在更名为碧霞寺,其中最北面的三间殿,基本上仍保留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庙的来历,相传是海州渔民出海,返航时遇大雾,见有三盏红灯引航归来。后来有人至白虎山顶探望,见有三个青年女子手提三盏红灯,急上前参拜,三位姑娘飘然而逝。从为渔民引航看,则碧霞应为南方的天后娘娘。有人在山顶盖了一座小庙,塑三个青年女子像。
后来又有人将其移至白虎山东麓,即今尚存的庙址。主殿堂供琼霄、云霄、碧霄三霄像——这三霄却又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东西有痘诊、眼光、送子等八尊神像。神龛两边有联:“日照碧霞金世界,月临泰岱玉乾坤。”从对联看,又与北方的泰山娘娘拉上了关系。赣榆东秦山岛上、南城西上绝顶、墟沟舍利山麓、云台山西麓鸡鸣山都曾有碧霞宫,皆供“三霄”。海州人对碧霞元君是极崇敬的,对于宫中供奉的碧霞元君是北方来的泰山娘娘还是南方来的天后娘娘,还是《封神演义》中的三霄,老百姓是不过问的,也分不清。只要是能为老百姓带来福音的,老百姓都供奉,都向她磕头礼拜。
刘兆元先生的《海州民俗志》中说:“海州白虎山碧霞宫,俗称奶奶庙。每年四月初八碧霞宫香火会,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仅次于青峰顶三元宫庙会。碧霞奶奶最受女性尊崇,妇女到庙上求子求福求富贵的最多。”碧霞塑像前昼夜灯火不熄。传说碧霞是光明之神,管一方人的眼睛,如果她面前的灯一熄,一方人眼就会生病。凡患眼病者到奶奶庙求仙水洗眼,均要带二斤素油给庙上,病好了还要再送二斤,且送油时越没人知道越灵验。所以奶奶庙院内的两口大油缸,长年油满欲溢。白虎山庙中的碧霞元君除多了看眼病的职能外,还管小儿痘疹。如此看来白虎山下的琼宵、云霄、碧霄三霄,是以《封神演义》中三霄之名,是综合了南方天后娘娘、北方泰山娘娘及主痘碧霞元君余化龙职能的神,是民众根据心中愿望塑造的神。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